宋词柳永少年游

诗词原文

少年游

参差烟树霸陵桥。风物尽前朝。

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

夕阳闲淡秋光老,离思满蘅皋。

一曲《阳关》,断肠声尽,独自凭兰桡。

作者简介

柳永,(约年—约年),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为人放荡不羁,终生潦倒。善为乐章,长于慢词,以描写歌妓生活、城市风光以及失意文人羁旅行役的生活等题材为主,语多俚俗,尤善铺叙形容,曲尽其妙。对北宋慢词的兴盛和发展起过重要作用。词作流传极广,有“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之说。代表作《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蝶恋花》、《戚氏》等。有《乐章集》传世,词存二百十三首。

注释

少年游:词牌名。《乐章集》、《张子野词》入“林钟商”,《清真集》分入“黄钟”、“商调”。各家句读亦多出入,兹以柳词为定格。五十字,前片三平韵,后片两平韵。苏轼、周邦彦、姜夔三家同为别格,五十一字,前后片各两平韵。

灞陵桥:在长安东(今陕西西安)。古人送客至此,折杨柳枝赠别。

风物:风俗。

楚宫腰:以楚腰喻柳。楚灵王好细腰,后人故谓细腰为楚腰。

蘅皋(hénggāo):长满杜蘅的水边陆地。蘅即杜蘅。

阳关:王维之诗《渭城曲》翻入乐内《阳关三曲》,为古人送别之曲。

兰桡(ráo):桡即船桨,兰桡指代船。

译文

高低不一好像烟一样的柳树掩映着灞陵桥。此处风俗依旧和往朝一样,送别的人们,折柳送亲人。衰败古杨柳,攀折已憔悴,如同楚宫中,如柳细腰女。

夕阳悠闲照大地,秋光渐消去,离别的忧思如蘅草铺满江岸望不尽。一首送别《阳关》曲,曲尽人肠断,独自倚靠着船栏杆久久行。

鉴赏

送客灞桥,折柳赠别,这是始于汉人而沿袭至宋的风俗。霸陵桥即灞桥,在长安东灞水边。因为这个原因灞桥与“南浦”、“长亭”一样,凝聚着前代不少骚人墨客的离愁别恨,柳永作为“西征客”来到汉唐旧都长安,眼下又将在灞桥这一传统的别离之地与友人分袂,他徘徊桥上,自然神思徜徉,离忧顿生。

词以景起,首句总揽灞桥全景。在作者眼里,灞桥已是别离的象征,所以眼前凄迷的灞桥暮景,更容易牵动羁泊异乡的情怀。灞桥不仅目睹人世间的离鸾别鹤之苦,而且也是人世沧桑、升沉变替的见证。汉、唐鼎盛时,朱轮华毂,在此川流不息,如今景色依旧,人事全非。“风物尽前朝”一句,紧承首句又拓展词意,使现实的旅思羁愁与历史的兴亡之感交织,把空间的迷茫感与时间的悠远感融为一体,在貌似冷静的叙述中,透露出作者沉思的神情与沉郁的情怀。

上片后三句从折柳送别着想,专写离愁。作者想象年去岁来,多少离人在此折柳赠别,杨柳屡经攀折,纤细轻柔的柳条竟至“憔悴”!古人咏柳赋别,多状春柳婆娑婀娜之姿,“以乐景写哀”。如“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戴叔伦《堤上柳》);“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周邦彦《兰陵王·柳》)此词却写衰杨古柳,憔悴衰败,已不胜攀折。以哀景映衬哀情,借伤柳以伤别,加倍突出人间别离之频繁,别恨之深重。

换头两句,以灞桥为中心,展现更为广阔的画面,使词景更加凄清又无限延伸。面对灞桥,以令人顿生离思,偏又时当秋日黄昏,夕阳残照,给本已萧瑟的秋色又抹上了一层惨淡的色彩,也给作者本以凄楚的心灵再笼罩一层黯淡的阴影。

想到光阴易逝,游子飘零,一种“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离思愁绪绵延不尽,终于溢满蘅皋了。词人写离愁别恨,多将抽象的感情转化为具体的形象。如“离愁渐远见无穷,跳跳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路迢迢,恨满千里草”(周邦彦《早梅芳尽》)。这里的“离思满蘅皋”,同样是用夸张的比喻形容离愁之多,无所不在,以此唤起读者的联想,牵动读者的心弦。

“一曲《阳关》”两句,转而从听觉角度写离愁。作者目瞻神驰,正离思萦怀,耳边忽又响起《阳关》曲,将作者思绪带回别前的离席。眼前又进行一场深情的饯别,而行者正是自己。客中再尝别离之苦,旧恨加上新愁,已极可悲,而此次分袂,偏偏又传统的离别之地,情形加倍难堪,耳闻《阳关》促别,自然使人肝肠寸断了。

此即所谓“今古柳桥多送别,见人分袂亦愁生,何况自关情“(张先《江南柳》)。至此,目之所遇,耳之所闻,无不关合离情纷至沓来。真是”物情人意,向此触目,无处不凄然“(柳永《临江仙引》)词末以“独自凭兰桡”陡然收煞。“独自”二字,下得沉重,依依难舍的别衷、孤身飘零的苦况,尽含其中。

周济《宋四家词选》说:“柳词总以平叙见长,或发端,或结尾,或换头,以一二语勾勒提掇,有千钧之力。”此词以收句布景出人,以人物行动见意,引导读者步入此情之最凄苦处,结得有力,又有余不尽之妙。

这首词以哀景写哀,词中借助灞桥暮色、衰杨古柳、夕阳残照、《阳关》之曲等一系列物象与情景,对羁旅与感昔的双重惆怅反复渲染,悲秋与离愁浑然划一,风景与人事有机交融,含情绵邈,吐属自然。

冯煦说柳词:“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而出之以自然"(《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这一评语恰好道出此词特色。

让你猜成语,既能提高观察力,又能增长知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odihuang.com/mhyz/917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