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心电图丨短QT综合征是什么为什么怎么

之前我们发布过一篇文章,介绍了如何正确测量QT间期(点击蓝色字体链接到原文)。里面提到了短QT综合征(SQTS)。这种离子通道病,可导致QT间期显著缩短和心脏性猝死。与另外一种离子通道病—长QT综合征(LQTS)相比,SQTS的离子通道缺陷导致复极时间异常缩短,使受累个体易感房性和室性心律失常的风险。

认识历史

有趣的是,QT间期缩短的危害,最早是动物学家在袋鼠中发现的。在对袋鼠长期生活习性研究中,人们留意到某些种类的袋鼠,如东部灰色袋鼠,猝死发生率很高。

上世纪八十年代,通过对于它们的心脏电生理参数研究发现,其QT间期明显短于其它袋鼠。但这种心电图异常导致猝死的发生机制,当时并不清楚。

通过记录袋鼠心电图,可见其ST段缺失,整个QT期间亦缩短

年,荷兰学者开始提出,比正常值短的QT间期(毫秒)可使SCD的风险增加至2.4倍。后来陆续有在室性心动过速(VT)/心室颤动(VF)发作前后观察到QT间期异常缩短的个案报道。

上世纪九十年代,Algra等人开始认为QT间期异常可导致猝死风险增加

年,Cardiology杂志发表了一项纳入4例QT间期极短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和猝死患者的报告,首次将SQTS作为一种临床疾病进行了描述。年,另一项研究针对两个互不相关的欧洲家庭(共6例患者)进一步描述了SQTS,这两个家庭均存在明显的猝死家族史且ECG中显示QT间期缩短。之后陆续报道了多例SQTS患者,使得这种新的离子通道病得到确认。

年,最早提出短QT综合征的心电图特征

QT间期缩短的界定

QT间期(心室除极和复极之间的时间)在体表ECG上缩短是由心室肌细胞的动作电位持续时间(actionpotentialduration,APD)减少导致的。现在正常QT间期的上限已相当明确,但正常QT间期的下限及低于何值时可被考虑为存在致心律失常作用仍不明确。

动作电位及其与心电图心动周期的对应关系

文献报道中最初几名SQTS患者的ECG显示QT和QTc间期极端,小于毫秒。之后也有QT间期大于毫秒的SQTS患者的报道;然而,大多数患者的QT和QTc间期小于毫秒。由于受累个体和明显健康个体QT间期的范围存在重叠,SQTS的诊断比较复杂。在界定QT间期的下限时,建议采用可预测QT间期的公式(Rautaharju公式):

预测的QT(QTp)=/(1+心率/)

QT间期低于QTp的88%(即QT/QTp88%,相当于比平均值低两个标准差)的发生率是0.03%。该观察结果提示在某一特定心率下,如果QT间期小于QTp的88%(比平均预测值低两个标准差)可被视为短QT间期。

例如,当心率为每分钟60bpm时,根据Rautaharju公式,QTp应为毫秒,QTp的88%应为毫秒。QT间期小于QTp的80%可被视为极短(相当于当心率为60bpm时,QT间期为毫秒。根据临床经验,绝大多数QTc为-毫秒的患者不存在风险,但少数特定的患者可能存在风险。

流行病学

由于长期以来未能发现与QT间期短于正常值有关的任何危险因素,而且对QT间期短于正常值的定义也不统一。与目前已有许多其他ECG参数(包括长QT间期)的流行病学数据不同,在一般人群中短QT间期的精确存在率尚不清楚,但当使用毫秒作为临界值时,其存在率似乎为2%或更少。

几项大型队列研究尝试确定一般人群中短QT间期的发生率[15-18]。在每个队列中,对短QT间期的精确定义都有细微差别,但在所有研究中,被归类为短QT间期的患者的心率校正QTc均为毫秒或更短。据估计短QT间期的存在率如下:

●一项包含10,例中年患者(平均年龄为44岁)的芬兰队列研究表明,0.4%的患者存在短QT间期(毫秒),0.1%的患者存在极短QT间期(毫秒)。

●一项包括41,例入伍新兵(99.6%为男性,平均年龄为19岁)的瑞士队列研究表明,1%的研究对象存在短QT间期(毫秒),0.02%存在极短QT间期(毫秒)。

●一项包括46,例健康志愿者(53%为女性)的美国队列研究发现,2%受试者的QT间期小于等于毫秒。

●一项日本的队列研究纳入了,例在电子数据库中包括ECG数据的患者,发现0.4%的患者存在短QT间期(在男性中≤毫秒,在女性中≤毫秒)。

遗传学基础

SQTS是一种具有遗传异质性的疾病,目前已发现编码不同心脏离子通道的6个不同的基因存在突变(3个为功能获得性,3个为功能丧失性),根据这些基因发现的时间顺序将其命名为SQT1-SQT6。

已知与短QT综合征有关的基因及受累离子通道

SQT1和SQT3-6已有家族性报道,SQT2仅在一例患者中报道,为散发性。SQTS的特点是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模式。SQTS中涉及的很多基因与导致LQTS的基因相同;然而,在SQTS中基因突变的净效应是加快复极,与LQTS中的效应相反。

目前最大规模的SQTS病例系列研究描述了29例SQTS患者的临床表现。最常见的SQTS类型(即SQT1)与KCNH2突变有关,该基因编码快速延迟整流K+通道(IKr)的α亚基。

约25%的SQTS患者存在KCNH2突变,在其余的患者中未发现基因突变。没有发现KCNQ1和KCNJ2突变,未筛查CACNA1c和CACNB2b突变。事实上,许多携带L型钙通道基因(CACNA1C、CACNB2和CACNA2D1)突变的SQTS患者在体表ECG中除表现为QT间期短于正常值外,还表现为ST段抬高,似乎合并存在Brugada/短QT综合征。

目前已发现大多数存在钙离子通道基因突变但QT间期正常的患者,还携带已知可延长QT间期的另一种基因变异。在14例QTc间期正常的Brugada综合征(Brugadasyndrome,BrS)先证者中,12例存在可使QT间期延长的基因变异(p.DE-CACNB2b、p.KT-KNCH2、p.T10M-KCNE2、p.RL-KCNH2、p.D76N-KCNE1、p.GS-KCNQ1)。

致心律失常作用的细胞学基础

QT间期是由心室动作电位持续时间(APD)决定的,而APD又取决于在动作电位复极相电流活动的精细平衡。ICa(SQT4-SQT6)等内向除极电流减少,或IKr(SQT1)、IKs(SQT2)、IK1(SQT3)等外向复极电流增加,或二者同时存在导致的净外向电流增加,可使电流平衡被改变,趋向于早期复极,因此导致APD、不应期和QT间期缩短。

目前已有的数据表明,SQTS中动作电位的缩短具有异质性,与心内膜下M细胞相比,心内膜细胞或心外膜细胞的动作电位更易缩短,从而导致ECG中出现高的正向T波,且跨壁复极离散度(transmuraldispersionofrepolarization,TDR)增加。在SQTS患者中,复极离散度是折返的基础,波长(不应期时间和传导速度的乘积)缩短可促使折返的发生和维持。

目前尚未明确在SQTS中引起期前收缩(可诱发多形性VT)的触发因素,但可能涉及2相折返或3相晚期的早期后除极机制,这可能导致R-on-T期前收缩。或者,浦肯野纤维网导致的心室再激动可能引发心律失常。

临床表现

SQTS的临床表现多变,很多患者没有症状。在不同家族中,甚至同一个家族的不同成员中,SQTS的首发表现和之后的临床病程均存在差异。SQTS的首发表现最早可在1月龄时出现,最晚可在80岁时出现。

62%(18/29)的患者有症状。最常报告的症状是:心搏骤停–34%(在28%的患者中这是首发症状)、心悸31%、晕厥24%、房颤17%。38%的患者没有症状,是根据明显的心律失常性症状(包括家族性SQTS中常见的SCD)家族史得到诊断的。

症状发作时的环境多种多样,在静息时、强噪音后、运动时以及常规日常活动时发生SCD事件的情况均有报道。2例患者在出生后1个月内发生了SCD,提示SQTS可能是婴儿猝死综合征(suddeninfantdeathsyndrome,SIDS)的一个原因。

心电图表现

SQTS典型的ECG表现包括如下

●QT间期异常短,通常小于毫秒,范围为-毫秒●ST段缺失●胸前导联中T波高尖,可为正向或负向,对称或不对称●QT间期速率适应性不良(心率依赖性下降)●Tpeak-Tend间期延长和(Tpeak-Tend)/QT比值增加

大多数SQTS患者的QTc小于毫秒,范围为-毫秒。然而,在SQT4和SQT5患者中,QTc间期略长(-毫秒)。截至目前没有发现QT间期缩短的程度和心律失常事件的风险之间存在关联。

4例短QT综合征患者心电图表现

在SQTS患者中,也有PQ压低(在明显健康的个体中非常少见,但可见于急性心包炎和下壁心肌梗死的患者)的报道。PQ压低最常见于导联Ⅱ、V3、aVF、Ⅴ4和Ⅰ(分别占SQTS患者的67%、47%、42%、39%和39%)。在没有症状的患者或那些存在晕厥或心律失常的患者中,如果存在PQ压低应密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odihuang.com/mhyz/732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