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乡村教师梁俊和山里的孩子们,在央视舞台上演唱的《苔》。这首清代诗人袁枚创作的小诗,在孤独了将近年之后,被重新唤醒,一夜之间走进亿万中国人的心。
在乡村支教期间,梁俊和妻子周晓丹用诗歌、用爱心守护孩子们的自信与纯真。而如今,走出了原来支教的山村,梁俊一直在从事诗性教育的普及工作,他希望更多的孩子能够爱上中国传统文化。
梁俊在贵州支教期间,喜欢和孩子们对对子,他说云,孩子们自然而然的对上“虹”,他说雨,孩子们对“光”,还有“天边”对“崖上”,这种难得的想象力是乡村孩子特有的,于是梁俊把他记录下来谱上曲,就有了一首属于孩子们独特的作品《早春风吟蒲公英》。
云对虹雨对光
鸟语对花香
天边对崖上
柴门对轩窗
青草地绿荫塘
落日对朝阳
开口思静默
疯狗惊饿狼
早春风吟蒲公英
暮秋心悬毛地黄
...
随着《苔》这首歌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梁俊的支教故事也感动了很多人。身为广西人的他如今在重庆从事教育工作。年,梁俊带着这首歌回到了家乡,在第二十届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他带领着各地喜欢中国传统文化的孩子,继续唱诵古诗。
在成都龙泉驿区跃进小学,梁俊受邀给学生上课,教学生唱古诗改编的歌曲。作为语文老师的梁俊在教学方面有着独特的想法,教古诗的时候怎样才能让孩子们更好的理解古诗和训练孩子的语文能力呢?在梁俊读了一系列古诗文教学的书后,将古诗谱上曲,以诗歌的方式教给孩子们,让孩子们对古诗更感兴趣,这也奠定了梁俊用现代的音乐和古诗词结合的一个基础。
梁俊喜欢流连在旧书店、旧书网和图书馆,去搜集各个时期的童谣书籍,例如《小儿语》、《孺子歌图》、《广东小儿歌》和《山东民间童谣集》等等。将适合孩子诵读的多首古诗、60多首童谣谱曲成歌。
在家中,梁俊拥有一双可爱的儿女。他经常用搜集来的百年前的童谣,谱曲而歌,送给孩子们。孩子在诗意中生活,在音乐中成长。
梁俊给诗词及童谣谱曲的初衷,是想引导孩子成为有情趣的现代人。他抽出大量时间陪伴孩子成长,带孩子到田野采风,期望孩子们健康长大,坚强自立。
梁俊经常四处采风搜集的童谣,不断的采风就是为了让即将消逝的童谣再次回响。他来到了重庆的联丰村,兴奋的向当地老人了解童谣文化。在村里的老校长家,梁俊唱起了自己用采风童谣写成的歌曲,村里的老人们都在歌声中陷入了回忆。
从老校长家出来,梁俊来到了龙田二完小,在操场上,他的童谣采风得到了意外的收获。感受到了原汁原味的乡村童谣后,梁俊继续留在村小义务给孩子们上了一堂生动的诗性教育课。
梁俊用“诗性教育”的方式启蒙了一批又一批的孩子。如今他一直在路上,采风收集了很多口口相传的童谣,并把它们谱曲弹唱,“和诗而歌”的教育实践还在继续。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苔枯萎后给那片土地带来一点养分,就会开出小花在那片土地上,这是苔服务的生命,人生的路径是丰富的,选择去服务,那就会体会到不一样的人生价值。更多精彩内容,敬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