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室速

北京中科白癫疯 https://4001582233.114.qq.com/ndetail_4483.html

图1

图2

图3

3份图为同一个人,图1是普通心电图,图2、3是动态心电图。

图1和图2、3无论肢体导联还是胸导联都差异很大。因为病人反对,没能拍照,RA、LA、RL、LL的位置很关键,特别是对于身材矮小的人。

图2、3的v4、5位置放反了。

我们不能要求每个医生都得艺术精湛,但是至少应该满足基本工作需要。

虽然图2、3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但是不影响完左和室速的判断,也有值得研究的价值。

图1心电图诊断:

1,窦性心律,

2,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3,ST-T改变。

图2、3心电图诊断:

1,窦性心律,

2,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3,多源性室性心动过速,

4,ST-T改变,

5,前壁r波递增不良(考虑是导联位置问题引起)。

分析:

图2:第3个QRS波群宽大畸形,提前出现,联律间期<0.8s,代偿间歇完全,其前无相关P波,是室性期前收缩。

第3、4、5形成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图3:第3个QRS波群宽大畸形,提前出现,联律间期<0.8s,代偿间歇完全,其前无相关P波,是室性期前收缩。

第4个QRS波群宽大畸形,其前无相关P波,联律间期0.8~1.5s,是加速的室性逸搏。

第5以后的波群形成阵发性多源性室性心动过速。

一,发生于左束支传导系统的阻滞性传导延缓或阻滞性传导中断,称为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

临床上左束支传导阻滞比右束支传导阻滞少见的原因与左束支主干短而宽,接受前降支的前穿隔支和后降支的后穿隔支双重供血以及左束支不应期较短有关。

其临床意义比右束支传导阻滞更重要。45岁以上发生的左束支传导阻滞,猝死的发生率为无左束支传导阻滞者的10倍。

绝大多数左束支传导阻滞是由器质性心脏病引起的。

二,左束支阻滞的诊断标准:

1,QRS时限≥ms。

2,PR间期固定大于ms。

3,I、avL、V5、V6呈宽大、切迹单向R波,左室壁激动时限(V5或V6)≥50ms,V1、V2呈rS或QS型。

4,ST在V5、V6、I下降,T波双向或倒置。ST在V1-V3抬高及T波直立。

三、诊断标准具有通用性,但是,不是每一个病人的完左都%符合标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而这个“特点”,在判断合并病的病情时,往往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完左的继发性ST-T改变,对缺血性ST-T改变有很大的干扰。有时,倒置T的“改善”,也许是缺血的表现。

单个这一个图,我们很难判断是否存在继发性以外的ST-T改变。

所以,每个病人都应该有自己的完整病例,前后对照,对判断病情作用很大。

四、临床意义

左束支传导阻滞的常见病因有冠心病、高血压、扩张型心肌病等。仅有1%-2%的左束支传导阻滞查不到明确的病因,冠状动脉造影正常。

左束支传导阻滞可以掩盖心肌梗死心肌缺血、左室肥大的心电图特征。合并左束支传导阻滞者预后严重。

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反映器质性心脏病的存在或传导系统退行性变。

持续性胸痛出现的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为急性心肌梗死的表现。

五、室性心动过速

起源于希氏束分叉以下,连续3次或3次以上,频率大于/min的心动过速,称为室性心动过速(ventriculartachycardia,VT)。

六、多源性室性心动过速

多源性室性心动过速是指室性心动过速的QRS-T波形至少在两种以上(不含同源室性融合波)。其发生率仅次于单形室性心动过速而居第二位。

心电图特征:

①室性心动过速由多源室性早搏构成。室性QRS波群有2种以上固定的图形。②心室率大于bpm。

③室性R-R间距不等,不同形态的室性QRS波群的时间可不相同。

④心动过速发作前后可有多源室性早搏及多源成对室性早搏。

⑤临床上多见于陈旧性心肌梗死、心肌病、风心病、心力衰竭、心导管检查及洋地黄中毒。

陈中和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odihuang.com/mhyz/669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