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玉星廊坊风物四章ldquo乡愁

枣酒万果红杯

“乡愁里的河北”主题散文大赛启事

乡愁地理版

省文研会版

(点击上面蓝字可见详情)

枣酒万果红杯“乡愁里的河北”散文大赛

参赛作品展示

廊坊篇

廊坊风物四章

文/史玉星

河流与大城

1、

“十里湾,离县城还有多远?”

___没多远,顾名思义,离县城十里地。

“子牙河,怎么会在那里拐了个弯?”

___那里有个村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芳草鲜美,良田、美池、桑竹。河流惊讶其美,把它绕了过去。那个村子就叫十里湾村。

2、

一个人唯一可以用来对付时间的工具,是记忆。生命的长河滚滚向前,我们在流逝的人生中所追溯的轨迹比什么都珍贵。它具有某种反复出现的气氛,如同河水漫上两岸或透镜中光的不断折射。

3、

穷乡僻壤,远离尘嚣,不慌不忙,不急不躁,这座县城沉静地看着四季的流逝。这是多年前,我对大城的记忆。然而,一切都可以改变,除了它的天气,还有它的时光,苍白而扩散,那是一种记忆和眼睛以不寻常的敏锐在其中活动的时光。在这延续的时光中,由于穿越县城街道的直接性和有限长度,一个外来者的直接感觉会走得比他的目的地还远。

4、

在这片天空下,沿着子牙河的岸边走着,本身就是一种生命的延续和远视。在不断流动、离去的河水旁,或有一种重获过去的流逝的感觉。

5、

在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县里召开了质量强县、科技创新和服务民企发展大会。会上,表彰了优秀民营企业家。“政策是真金白银,并非空口白话”。但凡交往,均有目的,大到国家外交,小到邻里往来,更不用说,诸多的合作、协作、联合。然而,构建新型的“亲”与“清”政商关系,坦荡,真诚,履职尽责,杜绝任何利益交换。身披绶带的企业家,脸上绽露昂扬自信的微笑。到处是春天的气息,地气上扬,万物生长,时代发展,企业创新。“品牌向上”、“研发向上”、“智造向上”,一个蒸蒸日上的大城正在阔步迈向未来。

6、

如果把经济的发展和增长看作是一场“马拉松”比赛,那么,大城就像一个时刻努力并且加速奔跑的来自不发达地区的运动员,身穿简陋的运动服,但始终咬紧牙关、锲而不舍地追赶,尽管目前还被落在后边。

它已经赶超过去并进入了主场地。虽然目前还不能领跑,但却紧跟其后,并非亦步亦趋,显现出十足的信心,显现出后来居上的信念,呈现出不甘人后、拼搏进取的顽强精神。虽然没有更多的掌声和鲜花,但却赢得了赞赏的目光;尽管最后未必能够走上领奖台,但却在观众心中树立一面旗帜。

7、

归根结底,这座县城的辉煌崛起和迅速增长,首先应归于河水的无所不在。流水载财,遇水则活。穿境而过的子牙河、子牙新河、黑龙港河、白马河等,为这座县城提供了数量如此之多的“镜子”,使其“自我审视”变得不可避免。县城每一秒都被奔波的流水反映着,仿佛它正被河流拍摄并把连续镜头带到远方。

十里湾在阳光灿烂的日子,看上去就像这些令人目眩的影像的储藏库。难怪有时这座县城使人觉得像一个十足自信、昂扬的赶考者,正心无旁骛的凝视自己的样貌。确实,如果你是个外来人,在这个地方,你更多的是注意正在崛起的建筑物,而不是与其他地方相似的人的面孔。这些楼房与平房交错、辉煌富丽带着古香古色的红木城与一些低矮陈旧、房顶低平的村舍,演示了这座县城变迁、发展的印痕;同时,也暗示这样一种可能性,流淌不断的河水,也许可被视为时间的一种浓缩形式。

作为贯穿平舒大地的唯一河流,子牙河曾是内地通往天津的一条水上丝绸之路,曾经带来历史上两岸商贾的繁荣。沿河的留各庄、白洋桥、南赵扶、姚马渡、西子牙等村镇,曾经是农贸聚集的繁华市场,常年有船舶往来。尤其是,曾经作为县域内重要的水陆码头的留各庄和南赵扶,如今在经济发展上依然一路领先,分别以绿色节能建材和红木(文化)家具闻名遐迩。上个世纪下半叶,这里降水充沛,时常造成溃堤水灾故而改道,河水直接流入大海,再加上气候变化致使河道多年干涸,子牙河也因此失去了往日的生机与丰茂。

随着雄安新区的建设发展,国家实施“引水济淀”工程,进行生态补水,子牙河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河水清澈,两岸滋润,再现当年的旖旎风光。

8、

黄昏时刻,天空染上了透明的粉红色,对于河流那浅蓝色的水彩,几乎无法反映。

从这条河流返回到县城,我已置身往昔的记忆之外。

9、

一座活力之城、实力之城、美丽之城、幸福之城、和谐之城正在成长。如今它有了享誉八方的驰名商标,大城金丝小枣、驴肉火烧、里坦窝头成为著名的地理商标品牌。

挂在树上的鱼网

县城的一个街口,路边的两棵大槐树上挂着一张渔网,一个50多岁花白头发、身形魁梧的男人正在调整网眼密度,修补粘网,在阳光下晾晒。驻足观看,不是通常撒网那样的,而是长方形的,上下高度一米,左右宽度可达十米。

见有人观看,这个男人便做介绍:丝网粘网主要原材料有综丝网片(又称锦纶丝,单丝)泡沫浮(塑料浮),铅坠,纲绳组成,主要是上纲绳穿泡沫浮,下纲绳穿铅坠,中间综丝网片组成。

粘网粘网的大小民间用“指”来衡量,如“三指”、“五指”,意思是网眼能穿过三根手指、五个手指。除了极大或极小的鱼,一旦钻网眼,鳞片和鳃盖被网线缠绕,前进不得后退不能,只等束手就擒。

我问了一连串问题:看这网眼不小,能逮到多大的鱼,逮到什么鱼?什么时候去下网?去哪里下网?

他见我不像本地居住的人,更不像别有用心的“渔者”,所以回答的比较详细:大鱼一般晚上出没,一般傍晚下网。如果夏天气温高,相对会晚一些,这个很难说的,有时一直等到晚上12点多,全凭经验。我这粘网逮到的都是几斤重的大鱼,像鲫鱼、鲤鱼、黑鱼、草鱼,都有。现在不让烧砖了,很多砖瓦窑地都有过去挖土的大坑,挺深的水,挺大的鱼,现在正是产卵的时候,大鱼晚上会游到坑边,水较浅的地方,寻找水草、枯萎的芦苇等,甩籽产卵,它们经过的地方,就是下网的好地方。

原来如此!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有了捕鱼的工具,掌握了技巧,何愁在鱼塘里捕不到鱼!可惜,我非渔者,也无此爱好。这与我在大城县、文安县看到的不一样,那个地方通常会下箔或是地笼捕鱼。

收网后要洗干净,然后按照原样打结,修补被鱼撞破的地方,打结后在太阳下晒干,下次再用。

鱼越大,捕获的几率就越小,极少出现“鱼死网破”的情形,通常是,鱼不死,网也破。

看着修补渔网的人,我在想,鱼,我所欲也,我(们)所欲之鱼,刚刚享受“鱼水之欢”,满怀期望地怀孕、孕育、产卵,未等见到自己的后代,就被粘网捕获,该有怎样的挣扎、怎样的不甘、怎样的哭喊、怎样的遗憾啊!

鱼,我所欲也!挂在树上的鱼网,网眼,网眼,满是欲望之眼!

六味地黄丸的地黄

初夏的乡村,大高各庄村,村东,掩映在一片油菜花的金灿中,地黄悄然开花了,在黄昏的村外,显得有几许落寞,却恰恰吻合了我的心境:留恋、怅然。

明天就要结束在大城县的督查,离开工作了一年六个月的地方。从廊坊过来看我的朋友,是被油菜花吸引到村外来的,走进油菜花丛拍照,却被这一簇簇紫红色的地黄花所吸引。

是的,这就是六味地黄丸的地黄。地黄,六味地黄丸的地黄。十里春风吹过,再长一长,地黄长出来几尖嫩叶,也不够新,不够明艳,看上去毛涩、幽暗。一丛野草,也有心思?怎么长得这样疲软低沉?地黄不急不缓生长,渐渐地叶子大些,舒展了些,随地逶迤,枝叶都是一团人间绿意。等到了开花的时节,茎梢开小筒子花,紫红的颜色,花朵只有一些细微的植物气息,风一吹便散了。它可能并不在意枝叶花朵,似乎在思索着自己为何流落在人间。大概,内心是捂不住孤寂和深情。

天底下,土地的颜色,人的肤色,庄稼黍、稷,都是黄的。地黄,它仅仅是一味端庄的草,拒绝飞扬,拒绝明艳,自己慢吞吞生长,慢吞吞开花,朴实笨拙,绝无甜美之姿,低调地活一世,在光阴里沉降,悄然聆听自然之声。可是,地黄一定有我不知道的玄机,它是一味高深莫测的草药。若说惊艳的,是地黄的根。根长四五寸,细如手指,像野胡萝卜的根。这个根,是好药材。生用,叫生地。熟用,必须要砂仁拌上清酒,入甑,九蒸九晒才方可。少一道,那可不行,九是个宿命的数字。九蒸九晒,只觉得隆重盛大,这里头的玄机,不得而知。

实际上,地黄还有个名字,叫苄。古人说,苄以沉下者为贵,故字从下。单看字面,上面是草,下面是下,还不够沉寂么?而地黄的药性苦寒,沉阴而降。药典上说,天玄而地黄,天上而地下,阳浮而阴沉,则地黄为名是也。读了,只觉得玄之又玄,深不可测。

地黄,花形一窜窜,黄色的美丽外衣下,内有浅紫色斑点,美中带点瑕疵。地黄全株有毒,又称毒药草!但是可以做为强心药用于医学上。所以,地黄是一株既美丽,又放着毒,但是又有医学价值的草!

地黄美丽的外表下,带着瑕疵,“尺之木必有节目,寸之玉必有瑕瓋”。树高了会有节,玉大了会有斑,月圆了还会缺,果子熟透了还会坠落。这世界上的事情,总不会十全十美,真正的完美,不是没有瑕疵,而是在瑕疵中不断优化,砥砺前行。

地黄虽然有毒,但是有医学价值。有毒的东西,却有存在的价值,这似乎是谬论,但又是现实。吸烟有害健康,但是可以提神;饮酒伤肝,但是可以让你一醉解千愁!生活中的事物,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地黄!且美且毒且价值!这就是地黄!

菊花的花,开在秋霜之中,是无以伦比的冷艳,向日葵的黄开在赤日之下,是望尘莫及的忠诚与向往,地黄的黄,却是看似弱不禁风却胸有成竹的自信。

应该说,在花的世界里,地黄属于名副其实的野花。唐诗宋词里找不到它的影子,管弦丝竹里听不到它的歌声,但是无论在哪里,它都充满了自信,开得满满当当。它并不向往花园,更不向往花盆,随性的开在田埂,在路边,在墙角,甚至乱草堆旁。如同,我在大城县的日子里,结识、熟悉的那些纯朴、善良、宽厚的人们。

地黄的花语具有热爱,隐藏的恋情等象征意义,因此很多言情小说作家喜欢在作品中使用地黄来表达爱情。经过培育后,地黄具有多种花色,而不同颜色的毛地黄也有着不同的花语。比如深红色的地黄代表着“隐藏的恋情”,而紫红色的地黄则代表着“热爱”,不过它还有着“谎言、不诚实”的寓意。于我,它的花语就是“隐约的深情”,感谢这片深情的土地和宽舒的人们馈赠给我的难忘情谊。

地黄花的形状,宛若酒杯,所以也叫“小鸡喝酒”。村外庄稼鼓劲,果蔬努力。今晚,且喝一杯,不妨酒醉一场。

地黄,顽强生长在这片仍未完全脱离贫困的土地上,没有那么多的喜怒无常,没有引人注目的无比娇艳,却用坚韧医治了我行走尘世的浮躁,用纯朴酿制了人间醇厚的琼液。

没有践行的仪式,也不许诺重返。站在村外,祝福我的是村庄之上袅袅的炊烟、地黄花整齐地擎举的“酒杯”和初夏天边的晚霞……

平舒镇的麦子

播种,出苗,分蘖,越冬,返青,起身,拔节,挑旗,抽穗,开花,灌浆,成熟,收获。

这是小麦的整个生命传递过程,也是与我的人生时光相伴的历程。童年时代,到收割后的麦田拾麦穗,完成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自我教育;青春岁月,我在黑龙港流域(大城县)从事瘠薄地小麦快速高产试验,在大地上写下自己的论文;中年人生,作为农业农村部门的行政干部,下乡接地气,入户访民意,用脚步踏响“垄上行”的旋律。

走过冬天的旷野,我常想:要是没有麦子,从深秋到冬季到早春,谁来充盈这平舒大地?谁来映照我往昔的岁月?

小麦如歌,平舒镇,流淌过我从青春时光到鬓发初白的岁月,从农业试验技术员到农业生产服务管理者,宫村、东近北、油坊、亮斗、五方、北王祥、北四岳,多少村庄都曾留下我的汗水和足印。

麦子伴着秋霜种下,经过寒露的浸泡,在万物萧疏的寒冬,也没有停止生命的跋涉,把根深深地扎进泥土,吮露饮雨,笑对冰雪,顽强地将生命的绿色涂抹在空旷寂寥的田野,撩拨着庄稼人心底珍藏的希望。

在乍暖还寒的早春,返青的麦苗最先将生命的信息传递。一场春雨,几阵春风,走到麦田里,似乎能听到麦子拔节的声音,以及大地欢快的吟唱。

与水相比,油要贵好多好多。因此,农谚中说“春雨贵如油”,绵绵最好。春天二、三月时,一场春雨最受期待,杜甫诗曰《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然后,麦子就无可阻挡地蓬勃起来了,拔节、孕穗、抽穗、扬花、灌浆,一步步走向成熟,它变得漂亮、丰腴,洋溢着饱满奔放的气息。

五月来临。在野外,麦子抽穗了。从叶鞘长出穗,齐刷刷,像是听从着一道命令,争先恐后地,麦子秀穗了。不是作秀表演,而是为着生命的果实而努力。在村庄,正是槐花飘香的时节。

一地麦子正值青春期,它们又以绿色波浪的形式呈现于乡野。天边月亮升起,我再一次听见古老的平舒大地一片片麦花的私语。明天,我将离开这里,一时竟像是遗失在津保路上的一叶搁浅的小舟,不能再像往常那样,在一片麦花的绽开中泛舟其上。

《作物栽培学》上描述:麦子抽穗扬花期时间一般是每年的4月份到5月份,并且一般在上午9-11时和下午3-6时。小麦抽穗扬花期是小麦由营养生长完全转化为生殖生长的标志,也是决定麦穗籽粒多少的关键期。

麦穗由穗轴和小穗组成,每个小穗就是一粒麦子,每一粒未来的麦子就是一个小穗,就是一簇小小的花。微距镜头下小麦的花,也是相当严重的精巧,包括花应有的一切。我们所能看到的黄色,是花药,俗称花粉。风来,粉飘,就着床,就受孕,就是一场欢乐的颂歌。

麦子抽穗后,一般三五天就能开花。看麦子开花,最好在上午。这时,她们开花最多。一朵花的开放时间多为十几分钟,而一整穗麦子,需要开花三五天。因为,就一穗麦子来说,中间的小穗先开,上部和下面的小穗后开;就一小穗来说,基部的先开,上部的后开。

开花,才能结果。麦子也是这样,虽然,她的麦子是那样的弱小,却能经风。她们喜欢风,小小的风,飘啊摇啊,自我授粉或者杂交授粉,就可以为走向五月的金黄,做好了铺垫与准备。

麦子终于开花了。如昙花一现般,立夏之时,麦子的花开得羞涩、简约而卑微。它不愿像荆棵花那样异香四溢而招蜂引蝶,也不愿像洋槐花那样香甜可口而撩人口腹之欲,它甚至不愿让人为它倾注些许的目光。但此时的田野和村庄,空气中蕴涵着一些别样而精致的情愫,它会使所有的呼吸平缓而舒畅,会使农人们感觉到脚步的流畅和踏实,也会使一个村庄、一片平原抑或一条河流变得内敛而沉静。这个时节,天空格外湛蓝和高远,阳光也格外热烈。

路过东近北,二十多年前我曾“蹲点”种植小麦试验田的地方,村外这片麦子将我迷住。它们已经达到另一个阶段,长长的绿色麦芒舒展开来,将麦地变成一片绿色的草海。绿得参差,绿得层层叠叠,麦秆像是暗绿色画上去的,叶子倒是一笔一笔的浓绿,麦穗还嫩,显出一枝一枝的青绿,连穗子上的麦芒也有区别,远远看去,一层雾蒙蒙的浅绿。

风吹过麦田,激起一阵麦浪,挨挨挤挤的麦杆被吹得前后摇摆。当风摆弄麦子时,光也在做着同样的事情,一开始我都没有弄清,它是如何掌握这种技巧的。生长在这片坡地上的麦秆差不多都是蓝青色的,这蓝青色就像红晕一般从根部自下而上,逐渐变深。不过,到这个月晚些时候,他们就会镀上一层金色,然后颜色一天天变淡,直到褪去色彩,变成普通的麦秆。

乡村之外,一块块麦地,一片片麦子,掀起一层层铺天盖地滔滔滚动的麦浪,麦浪从天际边闪烁着耀眼的金光漫了过来,又扩展着,延伸着,打着漩涡,漫向另一边遥远的天际,这力量是多么的巨大,气势是多么的壮阔啊!

麦子迎风高蹈,摇曳生姿,在田野里形成流动的轻歌曼舞似的诗行,应和着我含情脉脉的注视,让人愈加热血澎湃思绪盈怀。

停下脚步,蹲在一株麦子前,置身在麦地里,你听吧,不用着急,你有多深的平静和安静,你就能听到麦子们的歌唱有多么厚重……

麦子的各个生长环节在同一棵麦子上可以同时进行,因为分蘖的先后不同,她们拔节,挑旗,抽穗,开花等的时间就略有了差别。所以,可以在一棵麦子身上看到不同阶段的同时表现。

譬如挑旗,穗子还在拔出的节苞内严实地裹着,一面叶子在节点处与麦子成直角挺出,平伸着展开,真如一面小小的旗;有风,更好,不变形地摇动着,更如一面旗子,绿色的。

譬如抽穗,前天来看时,节苞的顶端还是两、三厘米长硬硬的绿色鼓凸,再来,麦穗就顶着柔软的芒刺儿出来了,把顶端的胞衣挣成薄弱的透明,泛出嫩嫩的青色,仿佛一场阵痛刚刚过去。

譬如开花,麦子的花应该是春天的花中最朴素的花了,如些许细碎的尘粉,黄黄的,飘系在小穗的胞衣(未来的颖壳)上,看上去马上就要掉落,可是又很牢靠,在完成授粉任务前,这些小小的花朵儿是不会被风轻易吹飞的。可是,它们又离不开风,风来,花粉就如丝如线,飘忽四散,互相交合,完成了它们日子短促而使命庄严的旅程。

譬如灌浆,麦粒是麦穗坚硬的内核,颖片是其外壳,细长如针的麦芒则是从颖片上生长出来的,因此,如果说颖片是麦子庄严的袍子,那么麦芒就是其冠尖。在麦芒和颖片之内,籽粒的浆水日渐饱胀……

譬如干热风吹过,田野的麦子就熟了,就像流动着一地的金子。

任何的成长和成熟都是艰辛的,或许还有痛苦,麦子也一样。饱满的愿望抵达了,光阴也会流逝。一场温暖的睡眠,抑或一场永久的睡眠,在这里等候着麦子的灵魂,麦子的灵魂因此得以最终的成熟和升华,这一定是麦子最好的结局。

麦子的出路有三条,能够放在一个袋里,拿去喂牲畜,充当饲料;能够拿去磨成面粉,做成食物;可以把它撒在土壤里,直到由一个麦粒产生了金黄色的麦穗上的成百颗麦粒。要生长,要繁殖,必须将麦种撒在黑黝黝的土壤里。

小麦艰难地在这片土地生长,曾经的盐碱沙荒地,付出了更多的艰辛,如今却也获得了丰收。

上苍给予麦子的,只能是这些;光阴对于麦子,也只能如此。如同我们,在成长和期待中,用沾满汗水和泥土的双手,努力,再努力……

麦子不会辜负土地、阳光、水肥和农人的期盼。它用一种最纯粹最质朴的色泽来宣告它的成熟,那是一种来自太阳、提炼于土地的颜色。这样的色度之上,所有的生命展开希望,在云端飞翔。那里,太阳为云朵,也会为所有生命的羽翼镶上一道金边。如今,收割机替代千万把镰刀,在黄土地上挥舞着光芒,伴着云朵和清风的飞翔,以及一个季节与一个季节的暖手相牵,收割出一条铺满金光的乡路。

春天是一切植物的洞房花烛季节。美好的总是匆匆忙忙,春天就显得珍贵而急切。所以,人们都说,春光匆匆,春光易逝,春花流水,春天说走就走,花们就也赶着趟,哗哗啦啦,争先恐后地开放,稍一迟疑不决,就成了夏花!麦子也一样,花期不过一周,就在穗子上秀出淡淡的黄。

年年有春天,就有花开。麦子,我平舒镇的麦子们,开花吧,不打扰了,毕竟,这也是你们最好的梦乡,也是我曾经的梦乡。在五月花开,在花开的五月!

期盼的,收获的时刻即将到来!金黄的麦浪起伏飘摇,饱满的麦穗锋芒朝天,馨香的气息溢满整个原野。新的生活,新的生活即将开始。

我一定要再来,在时光更迭的风景中;我一定会忆念,在情怀不老的离别里!

作者简介

史玉星,年8月生于河北省三河市。现供职于廊坊市农业农村局。业余创作余万字,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北京晚报》《今晚报》《河北日报》《散文风》等报刊,30多篇作品在市级以上活动中获得奖励。长篇小说《戴草帽的麻雀》年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

关联阅读

枣酒万果红杯

“乡愁里的河北”主题散文大赛作品展示

(点击下面蓝字,可见具体作品内容)

石家庄篇01凉月满天《正定古碑略记》

02田倚萌《封龙纪实》

03常贞芬《榆树》

04张俊伟《醉美枣木杠》

05廖辉军《万果红,乡愁的味道》

06康伟《酒香飘千年》

07魏宝《藁城三记》

08李永雪《梨乡两篇》

09苏立敏《打房子》

10陈密哲《想起炊烟起》

11张辉平《马踏苏家庄与三苏故里》

12贾小勇《正定中山路》

13康哲峰《枣香飘处是故乡》

14宋艺颖《古槐青春》

15丁东《翠岭野趣黄金寨》

16凉月满天《花竹流水塞北江南》

17裴瑞英《羲皇圣里人祖庙》

18肖维景《记忆中的庙会》

19邢剑君《平山风物》

20四月木子《“五马山”还是“五龙山”?》

21赵婷婷《印象赵州》

22冰雪《大爱大沙河》

23李颖《走进凤凰城》

24王军锋《卖了被子,去看坠子》

25古月《正定与丝绸之路》

26张殿珍《那夜,我睡在龙母的梦里》

27朱彩娟《品尝故乡的春天》

雄安篇01郭岩江《大美白洋淀》

02王伯民《白洋淀桥变随想》

03张国瑞《走进大王看新区》

03周亚松《华北明珠“白洋淀”》

04纪墨《白洋淀赏荷有感》

邯郸篇01韩立军《千年天桥》

02张幸元《滏水流虹》

03蔡银平《又见炊烟》

04许雷雷《从峰峰煤到峰峰美》

05张幸元《白鹤亮翅》

06飘雪《随我游大名》

07董培升《石鼓山春行》

08张幸元《毛冢高峰》

09李愫生《邯郸这轮明亮的乡愁》

10安秋生《你从唐朝月光下走来》

11郭战士《广府城记》

12紫菱《文武之乡,乃成乃安》

邢台篇01米丽宏《方等看大鼓》02武建锋《游沙河市王硇村》

03康秀炎《太行明珠》

04陈于晓《太行奇峡:一本流水账》

05贾虹月《红色东野庄》

06王智勇《故乡味道》

07秋石《威县,一匹从平原深处冲出来的黑马》

08何争鸣《且享美食舞青衣畅游碧潭赏古塔》

09曹双巧《情系天河山》

10王梦曦《回乡偶记》

11桃李春风《岐山湖畅想》

12卢丽敏《油坊码头秋荷妍》

13李晓荣《美哉小石河》

14王敬之《棉花之美》

辛集篇01夏培英《美丽乡村朵朵花开》

衡水篇01李海翔《味道》

02刘誉盛《走近衡水园》

03陈郁苍《至少还有一颗大柳树》

04信章旗《大道低回衡水湖》

05王刚《熊猫走了》

06白晓艳《那年,那月,那人》

07张殿珍《冀中明珠:衡水老白干》

沧州篇01李文铭《走进青县红木小镇》

02刘艳菊《你听,乡歌嘹亮》

03张艳《天涯风雪林教头》

04刘勋丰《飞翔的“铁驴”》

05赵文俊《沧海之畔是家乡》

06张春景《刁公楼,崴蕤千年的村庄》

07末子《望乡》

08牛崇岭《北方习俗两篇》

09陈松林《槐花烀饼》

10姚凤霞《富硒玫瑰香》

11赵振兴《母亲河三换新装》

12唐红霞《香涛故里香涛园》

13王培建《家乡的枣树林》

14李建新《大运河畔司马庄》

15雪慈《红枣故乡》

16程晓《至美善人桥》

保定篇01史新会《难忘家园》

02绳兰柱《故乡夏日》

03朵朵《村边的那条小河》

04左志国《何事吟馀忽惆怅》

05寇建斌《关汉卿墓追思》

06单秋荣《家乡的拒马源》

07雪泥《大美涿州:锦灰堆》

08史新会《书院莲池》

09樊新旺《乡愁爬上老槐树》

10闫逶迤《细雨润故园》

11刘玥含《肥猪肉》

12王镯《古槐》

13单秋荣《家乡的古长城》

14方柳《枣林秋景醉游人》

廊坊篇01安春妍《槐花香里忆流年》

02张贺霞《西王祥》

03高勤《村路的咏叹》

04张亚杰《记忆三章》

05赵金英《那些事那些人那些情》

06王英《小城的肺》

张家口篇01王利民《舌尖上的宣化》

02冯舒颜《问候家乡》

03任建国《寻访雪绒花的故乡》

04李桂芬《青山魂》

05曹森《蔚州写生》

06吉祥花《悠悠皮草情》

07田鑫《一路联吟诗意浓》

08张国民《故乡山药粉的味道》

09殊筠《梦里水乡康巴诺尔》

10刘如福《长梁山上看花急》

11王艳芬《东方人类的故乡》

12耿森荣《顺风顺水上苏庄》

13白桂珍《葫芦河从故乡流过》

14张志鹏《魂牵梦绕大境门》

15庞红曼《草原天路随笔》

“乡愁里的河北”散文大赛

张家口16阳昀《古地杏花红》

17杨亚斌《草原丝绸路上的村庄》

唐山篇01史海征《漫步在家乡的板栗林》

02关真全《滦河散记》

03臧桂忠《回望河滩》

04张婧《孟家泉,听我歌唱》

05王东宇《品读玉泉山》

06刘小丽《爱你,我的玉皇庙》

07孟庆忠《走近乐亭“三枝花”》

08弋清《在叠翠的秋光里》

09邢玉芬《最美家乡榆木岭》

10梁淑艳《卧龙往事》

11邢爱民《乡村的脚步》

12李国《凤凰城三记》

13王东宇《散说老酒“徐九经”》

14黄元罗《浭酒》

秦皇岛篇01孙庆丰《秦皇岛,美的抒情》

02田鑫《秦皇岛上访秦皇》

03何文潮《三月里的城郭》

04周树华《点将台,你为何还矗立在这里?》

05张景云《青龙水豆腐》

06张鸥《“石来运转”大冰塘》

07王宝文《关城幻古》

08马建忠《北戴河散记》

09王玉梅《那些藏在碣石山里的情愫》

10草原灵儿《慢骚的渔村海岸》

11何文潮《山呼海啸第一关》

12冯庆茹《小岛风情》

13胡维卿《夜居山海关》

承德篇01肖振民《在老家采蘑菇》

02王坤《塞罕坝日出》

03王秀春《山里的珍珠》

04刘朴《雾灵山上望长城》

05王东岭《追梦塞罕坝》

06王占环《瀑河岸边的紫塞明珠》

07孙晓平《双塔山·滦河水》

08律新民《石门豆腐》

09齐桂荣《家乡的古戏楼》

10吴筱森《圣洁敖包山》

11李俊海《兴隆三章》

12小小崔《飞龙戏雪金山岭》

13贺兰山《塞罕坝》

14赵毓文《渐行渐远的村庄》

(参赛作品展示持续增加中)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odihuang.com/mhyz/505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