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鸣诸因互解以文解文读李清照声声

白癜风的治疗药物 https://m-mip.39.net/fk/mipso_5629059.html

诸因互解   以文解文

——读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词

王俊鸣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是李清照的代表作之一,也是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学习这首词,不仅可以领略李词的艺术魅力,还可以学习一种极有价值的解读文章的方法——以文解文。任何好的文章,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构成因素之间有一种既互相制约又互相阐发的关系,我名之为“文章诸因互解律”,根据这个互解律解读文章,就是“以文解文”。

《声声慢》词的解读,有几处颇有争议,比如,是“晚来风急”还是“晓来风急”?“憔悴损”的是“黄花”还是词人?人教版教材取“晚来”之说,而其《教师教学用书》则谓“憔悴”的是黄花:“黄花满地,当初盛开时可以插在头上,而如今花已枯萎,再也无人摘取。这是明写花,而暗喻岁月流逝,人已衰老、憔悴!”笔者以为,人教版的编者在这两个问题上的立场,都是站在了无理的一方。这不用旁征博引,仅根据“文章诸因互解律”就可论证得出。

先说“晚”与“晓”的问题。“晚来风急”的版本,据说始于明代的杨慎,此后多所承袭。但主“晓来风急”者亦不乏其人,近人就有俞平伯、唐圭璋、吴小如、刘乃昌、叶嘉莹等。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梁启超的见解:“这首词写从早到晚一天的实感。那种茕独凄惶的景况,非本人不能领略,所以一字一泪,都是咬着牙根咽下。”(见梁令娴《艺蘅馆词选》)话不多,却精到。“从早到晚”,也就是词中的由“晓来”到“黄昏”,我们且从文本中提取“根据”。

根据一:“寻寻觅觅”,当是晨起之后的行为。盖良人已去,长夜难寐,或许以酒求睡,而残酒未消,觉来第一事就是呼唤良人,呼而不应,乃“寻寻觅觅”。倘是时至晚间,则不合有此心理与举动。

根据二:“三杯两盏淡酒”,喝“淡酒”,而且不多喝,“三杯两盏”而已,这正是喝“扶头卯酒”的情形。古人所饮是米酒,《礼记·射义》曰:“酒者所以养老也,所以养病也。”而晨起(卯时——五点到七点)饮酒,有时是为了“解酲”(夜间饮酒致醉,次日起床后困乏如病谓之“酲”,酒病用酒来解除,谓之“解酲”),有时则可能只是为了保健。白居易《卯时酒》诗曰:“佛法赞醍醐,仙方夸沆瀣。未如卯时酒,神速功力倍。一杯置掌上,三咽入腹内。煦若春贯肠,暄如日炙背。岂独肢体畅,仍加志气大。”清晨保养身体、解除酒病而饮用的扶头酒自然是“淡酒”,而且不能暴饮。喝晨酒本为了“煦若春贯肠,暄如日炙背”,但秋风急疾,这几杯淡酒难以抵挡,这就是“怎敌他晓来风急”。

根据三:“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到黄昏……”这是明明白白的时间指示语:“怎生得黑”,正是天还没黑;“到黄昏”,是说时间的“终点”,而那起点正是“晓来”。倘若一开头就是“晚来”,这“怎生得黑”与“到黄昏”就莫名其妙了。

再说“憔悴损”的是“黄花”还是词人的问题。鄙意以为应是词人。黄花堆积指菊花繁盛,千朵万朵压枝低,大好景象,本该夫妇携手共赏,而今孤寂一人,已然憔悴不堪,面对盛开的菊花,完全没有心情去摘取簪戴。文本内的根据就有:

一、“乍暖还寒时候”:“乍暖还寒”,就是“乍暖乍寒”,如同“乍雨还晴”就是“乍雨乍晴”,“乍开还合”就是“乍开乍合”,这正是寒暖不定,变化无常的初秋时节,而绝非深秋景象。既是初秋,菊花怎么会“憔悴”枯萎呢?

二、“梧桐更兼细雨”:这说明桐叶未落,而桐叶之落乃是“天下秋”的象征。晏殊《清平乐》词曰:“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坠。绿酒初尝人易醉。一枕小窗浓睡。紫薇朱槿花残。斜阳却照阑干。双燕欲归时节,银屏昨夜微寒。”在秋风乍起、天气“微寒”之时,就开始“叶叶梧桐坠”了,而今桐叶尚存,更说明天气远没到可以使黄花“憔悴”的程度。

误认人之憔悴为花之枯萎,可能还与“堆积”一语有关。今人一见“堆积”二字,往往起负面印象。其实,“堆”或“堆积”,是中性词,可用于贬,也可用于褒。杜牧《过华清宫》诗:“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唐明皇时,骊山遍植花木如锦绣,而称绣岭,“绣成堆”正写遥望中骊山葱茏的总貌。范仲淹《苏幕遮》词:“杨柳堆烟,帘幕无数。”——“杨柳堆烟”,说的是早晨杨柳笼上层层雾气的景象。着一“堆”字,显杨柳之密,雾气之浓,宛如一幅水墨画。再有苏轼《念奴娇》:“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仲殊《定风波》:“南徐好,溪上百花堆。”贯休《听僧弹琴》:“家近吴王古战城,海风终日打墙声。今朝乡思浑堆积,琴上闻师大蟹行。”刘弇《宝鼎现》:“浓阴堆积,迥野空旷,将回微煦。”张镃《兰陵王》:“无言处、相与逆洄,应有柔情正堆积。”陈师道《南乡子》:“乱蕊压枝繁,堆积金钱闹作团。”这些“堆”“堆积”,都没有什么贬义,都与“枯萎”之状不相干。根据“诸因互解律”以文解文,可以解决许多阅读中的难点、疑点。而黯于此律,则往往误读文本,造成遗憾。

就以李白的《静夜思》诗为例:“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在中国,大凡读过几天书的,甚至根本不识字的,这首诗差不多都能背诵。如果不停留在背诵阶段,而要真正理解,并在理解的基础上享受一点艺术的美感,就得弄明白以下两个问题,而要弄明白这两个问题,就得遵循“诸因互解律”,以文解文:

一、诗中所说的“床”到底是什么东西?睡床?井栏?马扎?

二、诗人只说“举头望明月”,那他这时“思故乡”了吗?他为什么要“低头”?是因为举头太久脖子累了吗?

第一个问题:有人问:“卧室的床前怎么可能下霜呢?”诗人既在“床前”,卧床应在室内,又如何能“举头”望月呢?于是设法把诗人的立足点移到室外,其办法就是说“床”不是卧床,而是“井床”——水井四周的栏杆。金用《唐宋诗词三百首》对此“床”字的注释就是:“卧床。古义又作‘井栏’”,并肯定此处“床前”指“井栏前”。其后从此说者不乏其人。彭漪涟《古诗词中的逻辑》说:“诗人正是站在院子里,看到井旁的月光,才怀疑是地上下了霜。”马未都先生在央视《百家讲坛》讲座时,说“床”应为“胡床”,即口语的“马扎”。其用意当然还是要把诗人移到室外,而不能让他在室内。

这样似乎解决了问题。但马上就会引出另一个问题——受到另一句诗的“制约”:诗人既在室外,那就意味着不管坐在马扎上也好,站在井栏之前也好,他始终是在“月光”之下的。既如此,无论月光的初现,还是月光的变化,都应该在他的视觉之内,那又怎么会有“疑是地上霜”的错觉呢?这种“疑是”的心理,只有恍惚之间才会发生。诗人居于客馆,深秋夜际,寒气侵人,梦醒后恍惚间见到床前月光,遂有“地上霜”之“疑”。诗人说“疑是”,只是一种心理活动,并非是说室内真的下了霜。所以,诗人的立足点还应是在室内。

那么,既在室内,何以一举头就可“望明月”呢?又有人在“室”字上设想,拿莫高窟壁画描绘的“宫廷深院”说事,说那里的“厅堂房舍,或前楹开敞,或三面高悬半卷或低垂的帘幕”云云,意思是在这样的“室内”,也许“举头望明月”就没什么困难了。但,诗人所居乃是客舍,决不会“前楹开敞”,更不会有什么“帘幕”低垂。

其实,问题并不难解决。诗人旅居客馆,夜寒而醒,恍惚间“疑”月为霜。但这“疑”只是瞬间之事,随即清醒,披衣出户,举头望月,徘徊思乡。——这只是个时空变换的问题。

第二个问题:“望月”而“思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共有信息,“月”作为一个意象,在汉语中已成为“故乡”的代码。而且这一联诗上下“互解”——互相阐发:下句的“思故乡”管着上句,上句的“望明月”管着下句:举头望月时是在“思故乡”,低头“思故乡”时心中依然有那一轮明月在。为什么要“低头”?绝不是生理原因,而是表达了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举头望月,愈望而乡情愈重,愈重而心愈苦,于是想解脱,想忘却;“低头”就是为了解脱,为了忘却。然而,头是低了,那一轮明月却依然在心头,思乡之情依然浓烈。看到这一层,才能真正理解这首小诗的内涵和境界。

说教材注解中一个可疑的例子。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第2册《孔雀东南飞》有句曰:“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教材注:“举手告别,忧伤不止。”古人以至今人,告别致意从来不说“举手”,而曰“挥手”。晋刘琨《扶风歌》:“挥手长相谢,哽咽不能言。”唐李白《送友人》:“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宋张耒《离黄州》:“扁舟发孤城,挥手谢送者。”清纳兰性德《摸鱼儿·送座主德清蔡先生》:“酬知有愿频挥手,零雨凄其此日,休太息。”瞿秋白《饿乡纪程》三:“我现在是万缘俱寂,一心另有归向了,一挥手,决然就走!”这是常识,且不说它;仅从文本自身就有根据判断此“举手”不是彼“举手”。我们来看看相关的情节:

府吏马在前,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俱会大道口。下马入车中,低头共耳语:“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吾今且赴府,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

新妇谓府吏:“感君区区怀!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

注意:“下马入车中,低头共耳语”是府吏进入了新妇的车中,两人“低头耳语”是在写完“耳语”的内容之后,来的“举手长劳劳”,此“举手”显然对应着“低头”,二者相互制约相互阐发,可知“手”即“首”的通假,“举手”者,“抬头”也。这也符合当时的情境,二人尚在车中,“耳语”之后,不忍即别,“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何须把手“举起来”?

同诗中还有“举手拍马鞍,嗟叹使心伤”之句,此“举手”亦当训“举首”,有意者不妨试论之。

-End-

本文选自《中学语文教学》,(11)

作者单位:北京市十二中高中部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往期精选丨EditorsChoice

叶嘉莹:李清照真正的好词《渔家傲》

孙绍振:叠字写清愁——李清照《声声慢》品读

张玉新:《李清照词两首》课堂实录(节选)

编辑丨杜春阳

审核

陈倩倩葛杰

图片丨网络

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

长按识别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odihuang.com/mhmc/915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