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樟芝一直被视为养生圣品,因富含多醣体及丰富多样性三萜类,可调节免疫力、防癌抗癌、促进体内合成活性维生素D,对于免疫、消化系统及代谢疾病都有极好的改善效果,对肝功能尤其具有改善调节的作用。最近几年学者研究更发现,服用牛樟芝不仅可改善肝功能,更可以减缓大肠癌患者接受化疗的副作用。
修复细胞,促进“自愈”
辅英大学保健营养系菇菌类研究室研究员张智全表示,牛樟芝虽然不能包治百病,但会对细胞产生一定修复作用,产生“自愈”效果,对大多数慢性病都有明显效果。
张智全指出,人体1.25(OH)2D3(一种针对慢性肾功能衰竭、甲状旁腺机能低下、维生素D依赖性佝偻病及抗维生素D佝偻病有效的成分,又称罗盖全)的正常浓度应为30至66皮克(pg/mL),但根据一份调查,有九成五民众体内缺乏1.25(OH)2D3。根据研究室进行的一项实验,七名参与者早上饭前一小时空腹服用1.6g的牛樟菇,之后每半小时验一次血,结果发现,参与者服用前血中浓度为27.42皮克(pg/mL),5个半小时后浓度飙升至.69皮克(pg/mL),之后才逐渐下滑。对细胞修复、自愈效果明显。
牛樟芝菌丝体与子实体功效大不同
一般而言,牛樟菇分为液态菌丝体、固态菌丝体及椴木栽培的子实体,张智全说,菌丝体和子实体虽同属牛樟菇,但功效大不相同,前者培养时间从15天至4、5个月不等,功效以抗氧化为主,子实体则须培育一年以上,且三萜类含量高,可提升体内1.25(OH)2D3的浓度。简单举例,液态菌丝体就像“幼虫”,固态菌丝体就像“蛹”,子实体就好比“蝴蝶”。
财团法人生物技术开发中心药物平台技术研究所副所长张嘉铭说,台湾特有牛樟树分布于海拔至公尺山区,而子实体外观多变,有板状、钟状、马蹄状或塔状;初生时颜色鲜红,后渐变为白色、淡红褐色、淡褐色或淡黄褐色。
张智全提醒,曾接受器官移植、长期服用类固醇或毛地黄药物等强心药物的心脏疾病患者,不建议服用牛樟菇,以免产生身体排斥或药效加乘作用。
日常保健或癌症辅助疗法
张智全说,对于腺体癌或尚未分化的癌症患者以及转移的中晚期患者,服用牛樟芝有辅助治疗效果,且效果明显。张嘉铭表示,牛樟菇研究范围广泛,目前多用来研究抗癌、护肝或解酒等功效。
台湾师范大学生命科学系特聘教授郑剑廷表示,存在环境中的自由基,会氧化人体内脂质、蛋白质及DNA,造成各种疾病。体内抗氧化作用,更是影响人类寿命长短的关键。牛樟芝中含有丰富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对于抗氧化,去除自由基,延缓老化有较好的效果。
牛樟芝与大肠癌的关系
张嘉铭说,近十年来研究证实,牛樟芝内含的三萜类聚合物,对于发炎和氧化疾病及疼痛有明显改善效果,不但让癌症患者对于化疗副作用容忍度更高,一项针对小白鼠进行的动物实验也发现,牛樟芝的子实体破壁粉可对大肠癌及乙肝病毒产生抑制作用。
张嘉铭表示,根据该中心进行的正位大肠癌动物实验,透过手术将大肠癌细胞植入到四组老鼠身上,其中一组每天喂食加了子实体粉末的清水,三周后发现癌细胞抑制率达39.1%,效能虽不如大肠癌化疗药剂CPT-11喜树碱可抑制达91.7%,但CPT-11药剂需有病状才会使用,牛樟芝属食品级,安全性高。
牛樟芝与肝癌的关系
郑剑廷说,造成肝损伤的原因有病毒、酒精、药物及毒性物质,肝炎会逐渐演变为肝硬化、甚至肝癌,实验发现牛樟芝可降低酒精诱发或化学性肝损伤,也能抑制肝纤维化。
另一项跟肝癌相关的小白鼠实验,将一群产生肝炎及肝硬化的小白鼠分四组,以不同方式服用牛樟芝水酒萃取液二到四周,肝脏发炎与氧化压力明显降低。
除了能预防、治疗肿瘤及癌细胞的扩散、转移外,牛樟芝还能消除癌性腹水,对于癌症末期病患常见的剧烈疼痛、食欲不振等现象,具有相当显著的改善作用。
实验显示,牛樟芝针对癌症分为四个部分:
1.牛樟芝可以直接把癌细胞杀死,造成癌细胞的凋亡;
2.牛樟芝的成分会造成癌细胞血管新生的抑制,使其侵略性降低;
3.牛樟芝对于癌干细胞起到抑制作用;
4.牛樟芝能够改变癌细胞细胞膜,让癌细胞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