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老兵初读ldquo小红楼梦

点滴状白癜风 http://pf.39.net/bdfyy/zjdy/150516/4624550.html

读书杂想(35)

诗文/一老兵

水秀山青旭日升,孤舟野渡悠闲翁

 早就听说清朝有一本书,被人称为是“小红楼梦”,这次在三亚就网购了一本。读后感觉没有《红楼梦》那么深奥,展现的是轻松自然的生活画卷,读来颇感有趣。它就是《浮生六记》。如果说《红楼梦》,是内涵厚重的黄钟大吕,那么《浮生六记》,就是优美绵长的小夜曲。这正是:

小夜曲

人生百态渡千秋,

贫富浮云解万愁。

沧浪亭边寻常美,

诗情画意小红楼。

(中华通韵,下同。)

浮生六记话诗情,一鹤冲天向日鸣

1、劫后

这本书的作者是沈复(公元——年),字三白,号梅逸。从他的书中得知,他是生于清朝乾隆年间的苏州人,家住在沧浪亭旁边,是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的书生,一度以卖字卖画为生。妻子故去后,他云游四方,做过幕僚,其它情况就没人知道了。所以,没有人能为他写一个作者小传。而这本书,是有人偶然在故旧中发现的,题目是《浮生六记》,可惜当时只有目录和“四记”,第五、第六记缺失了。多少年来,我国的不少文人雅士,都希望哪天会发现那两记,可惜一直到现在都没有踪迹。由此看来,这本书遭受到的劫难,比曹雪芹和《红楼梦》要大得多。

但是,这本书以他优美的语言、率真的情趣、清新的风格,很快就得到大家的赞许。我国的俞平伯、林语堂、郁达夫、郑逸梅、周瘦鹃、叶圣陶等大家,都有过评论。多少年来,各种版本的解读,层出不穷,达近百种。远在民国期间,就以多种语言翻译出版。可见它确实是劫后余生。

漫漫人生归途远,殷殷牵手忆晚情

这次买到的,是周公度先生注释、翻译本,感到水平不错。能读《红楼梦》的,直接看原文就好。因为沈复先生的语言比较有特点,读之感到很享受,辅助看一下注释就行。周公度先生说,原文只剩四记,如同《红楼梦》一样,后人托伪按目录补了两记,虽然水平相差很远,但为了让人们了解作品的全貌,这个版本还是把它们都收进去了。总之:

余生

故旧蒙尘真璞玉,

无闻默默假石中。

有朝一日开天眼,

劫后三生面碧容。

一见倾心千纸短,两情相悦恨夜长

2、画卷

这本书主要写了主人公和“芸娘”的爱情故事,可能就是这个原因,大家称它是“小红楼梦”。

主人公沈复,出生于一个小幕僚的家庭,他读过书,晚年也做过小幕僚。芸娘是他妻子,没读过书,但靠自学,也能吟诗。她早年丧父,家徒四壁。他们都应当属于社会的中下层人家,但不是体力劳动者。他们生活清苦,接近潦倒,可他们的生活却过得有滋有味,给我们展示出当时一些小市民阶层的生活画卷,让我们从一个全新的角度,了解清朝中晚期的社会,感到新颖。

书的第一记是“闺房记乐”,写了他们相识到结婚那一段快乐的生活。第二记是“闲情记趣”,写了作者童年及以后生活中的情趣,这部分有的是上过教课书的。第三记是“坎坷记愁”,写他妻子故去后他的生活,不乏思念之情。第四记是“浪游记快”,写他三十年中游览各地的快乐之事。第五记应当是“中山记历”,是托伪写的琉球国的见闻。琉球原来是我国的藩属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擅自交给日本托管,而日本想当然地就把他吞并了。所以我们对它知道的很少。第六记是“养生记道”,虽然只有题目是作者的,但是托伪作的内容,对人的养生还是有启发、借鉴的。可谓是:

恬静

浊酒吟诗泼墨画,

清贫餐素话离骚。

老梅有骨青青籽,

新笋无心节节高。

千言万语盟誓愿,弯月一钩证九天

3、婚姻

在我的眼里,那个时代的婚姻都是父母包办的。其实也不尽然,沈复与芸娘的婚姻,基本是自己定的,而父母那里是走个形式。沈复与芸娘的婚姻,是“初见倾心”。那是在沈复十三岁时,走亲戚家时两人相遇,玩得很开心。临走时,沈复告诉他母亲:“若为儿择妇,非淑姊不娶。”他母亲也不含糊,即“脱金约指”,脱下金戒指就订婚了。之后,他们“再见痴心”。后来芸娘偷偷给沈复做了点粥吃,让沈复感到“吃粥之乐”。等他们又见面,就成了“洞房花烛”了。新婚之夜,新郎被伴娘猜令饮酒,弄醉了。等他一觉醒来,看到新娘卸了妆,正“高烧银烛,低垂粉颈”在看书,原来是她刚要睡觉,发现一本《西厢》,“阅之忘倦”。从此,他们经常在一起读书品诗。芸娘识字启蒙,缘于《琵琶行》,知道它是白乐天写的,但她视李太白为知己。这时沈复才知道,她将白居易、李白混为一谈了,当给她讲清楚以后,芸娘感叹道,她与“三白”有缘。进一步她解释说,她的启蒙是白乐天,她的知己是李白,而她识字有限,经常读错别字,吴语(苏州话)把“别字”读成“白字”。说完引起沈复的欢笑,因为沈复的字,就是“三白”。由此,他们更加“耳鬓相磨,亲同形影”。新婚一个月,沈复在会稽当幕府的父亲,让他到武林(杭州的别称)求学。这次求学,对沈复帮助很大,使得“余今日之尚能握管(管即笔,指书写作文)”。“居三月,如十年之隔”。“每当风生竹院,月上蕉窗,对景怀人,梦魂颠倒。”教书先生看他魂不守舍的样子,于是写信告诉他父亲,给他留十道作业题,让他回家了。他“喜同戍人得赦”。到家向母亲问安毕,入房。他与芸娘“握手未通片语,而两人魂魄恍恍然化烟成雾,觉耳中惺然一响,不知更有此身矣。”当时的情景,跃然纸上。可能是他们在一起谈论李白较多,所以他们都记得李白说:“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所以,多少年之后,沈复回忆起芸娘、回忆起自己的人生,做了个记录,取名《浮生六记》。当然,“浮生”也是“复生”,复生的另一半,就是芸娘。他的文章,既是写自己的人生,也是对芸娘的纪念。所以有人说,如果说芸娘是中国文学里最可爱的女人,那么沈复就是中国文学中最深情的男人。有道是:

眷恋

黛瓦白樯老柱,

虹桥碧水乌篷。

情真过客牵手,

逆旅浮生梦卿。

竹伴茅屋茶送暖,芭蕉金桂蕊含香

4、芸娘

在沈复的笔下,芸娘是活灵活现的。她“生而聪慧”,刚开始学说话时,大人口授《琵琶行》,“即能成诵”。后来找到书上的《琵琶行》,“挨字而认”,“开始识字”,“渐通吟咏”。后来,竟能作出“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的诗句。而且她还评价说:“楚辞”“为赋之祖”,“汉、晋人中调高语炼,似觉相如为最”。能做出这样的评论,不仅阅读量要大,而且还应有理解能力,要有一双慧眼和主见。她与沈复“课书论古,品月评花”后说:“古文全在识高气雄,女子学之恐难入豰(音够),唯诗之一道,妾稍有领悟耳。”可见芸娘的文学修养,不比沈复差,他们是有共同语言的。

她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徒壁立”,她靠女红刺绣,“十指供给”,养活母亲、弟弟一家三口。她是心灵手巧能干之人。

沈复说芸娘“其形削肩长项,瘦不露骨,眉弯目秀,顾盼神飞”,一种缠绵之态。有一次她参加堂姐的婚礼,但见“满堂鲜衣”,独芸娘“通体素淡”,“仅新其鞋”,而且“询为己做”,“绣制精巧”。可见她长得端庄秀气,处事很得体,却又适度地展现出其巧手和高雅。

芸娘的公公,就是沈复的父亲,在海宁工作时,需要经常和家里芸娘的婆婆写信联系。公公就让芸娘替她婆婆写信。可是每次芸娘跟婆婆说,婆婆都不同意,公公接不到信,就很生气,认为芸娘不听话。芸娘每次都一笑了之。沈复知道后,要向他父亲解释,“芸急止之曰”:“宁受责于翁,勿失欢于姑也”,“竟不自白”。看来她是守妇道,识大体的贤淑之人。我赞云:

芸娘

刺绣女红巧,

吟诗论画长。

齐家仁孝礼,

相伴总春光。

风和日丽芦笛响,红袖青衫浊酒香

5、情趣

沈家有过富裕的时候,家中有仆、有婢。但仅靠卖画、刺绣,生活渐囧,时常“典质”(就是典当)。看来有时候也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后来他们搬到米仓巷住,甚至还租老妪的房子,自己种菜。但在他的作品里,并没有生活的清苦和怨言。对种菜、买菜,也称为为了换取酒钱。在他们的生活中,我们看到的是逆旅中的情趣。乐观豁达,这可能也是这本书的特点之一。

小时候,沈复曾经躲在草丛中观察小虫之间的打斗,正看得起劲,突然来一只蛤蟆,把两个小虫吃了,气得他把蛤蟆打跑了。这一段他写得很传神。后来他又写到他们到沧浪亭饮酒赏月,到醋库巷洞庭君祠(俗称水神庙)赶庙会,游南园、北园、狮子林,过金母桥、万年桥、虎啸桥,南过木渎到吴中游太湖,西北经阊门到虎阜(即虎丘),最远他们还一起到锡山、扬州等地。进而我们知道了,在八月十五赏月时,女眷是可以在外面饮乐倘佯到半夜的。水神庙的庙会很诱人,芸娘想去,但女流之辈不能抛头露面,又不能去。他就出主意,让她女扮男装,她很兴奋,装扮起来。可临出门,她又犹豫,怕被人识破。后来芸娘到底还是去了,十分开心。游着游着,她竟忘形了,见到一大户人家为女眷专门安排的祈福的地方,她也挨着坐下,被人呵斥,这时她却摘下帽子,理直气壮起来,看来她还是挺有性格的。沈复这一段的心理描写,出神入化。

生活虽然清简,但很有创意的生活,给人带来新风。他们一起研究做盆景、插花,“设计”庭院。看来“设计”一词那时候就有了。没有屏风,芸娘摆上几个花盆、栽种藤类绿植,再用竹竿搭架,形成绿廊般的屏风。荷花初开时,是晚上闭含,早上开放。芸娘就在荷花心放点茶叶,经过一夜,白天开放时取出,用甘泉水一泡,荷香四溢,众人连连称绝。芸娘说,生活要“省俭雅洁”,让人知道了她的价值取向。

他们在外出时,看到的都是“风摇岸柳”,“霞映桥红、烟笼柳暗、银蟾欲上、渔火满江矣”,都是江南美景。其实,美是一种客观存在,但是这种客观存在,又必须通过人的主观认识来实现的。美学是客观与主观对立统一的产物。在他们的眼中,江南处处是美景。忘掉清苦,看到美,体会美,欣赏美,享受美,不负苍天的恩赐。这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可能就是这本书感染人、让人爱不释手的原因。

情趣

童心未泯缘,

望月觅婵娟。

落霞拂岸柳,

倩影靓心间。

飘零度日枯心老,秋草待月忆芸娘

6、旅游

古人云:乐山乐水。(《论语》)其实,爱山爱水,是热爱生活的表现。沈复除了走遍了苏州之外,还游览过祖国的许多地方。他南到广州,北到北京,东到崇明,还过海到琉球,西到函谷关、潼关、华山,后来到了四川。他去过的地方,到现在已经过四百多年,一定变化很大,我们只看几个地方的现在吧。

6-1、他年幼时,曾随父亲游过吼山。吼山在山阴会稽,即现在的绍兴。《越绝书》载,当年越王勾践在这养犬猎鹿献给吴王,故名犬亭山,后人改为吼山。陆游家的祖屋,在坝头山村。大禹墓在绍兴。王義之在这“曲水流觞”后,书写了天下第一行书一一兰亭序。

吼山

勾践复国地,

陆游练剑痴。

前朝书大禹,

后世叹羲之。

哮天仰面一声吼,悟空狂逃八万里

奇石圣水满山春

曲水流觞兰亭序,羲之圣笔千古芳

6-2、有一次沈复回家,半路突然借钱绕道去游了虞山。他去的目的没有细说,但古代泰伯和仲雍的故事是苏州人都知道的。在商朝末年,周太王说第三个儿子的儿子(即后来的周文王)有圣人相,大儿子泰伯和二儿子仲雍听说后,就放弃了王位之争,向东“逃跑”了。泰伯逃到无锡的梅村建立了勾吴国,即吴国,后定都苏州。仲雍则到了常熟的虞山。泰伯经常思念弟弟,修了望虞河,想与弟弟沟通。他们礼贤谦让的精神,在苏州地区广为流传。虞山,风光秀美,地灵人杰。

虞山

泰伯梅苑建勾吴,

二弟东行月影孤。

修水望虞长万里,

手足情重看姑苏。

虞山灵秀地

礼义兴万邦

6-3、沈复到过济南。济南素有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之誉。济南四周群山环抱,有齐烟九点之说。他看过趵突泉、大明湖,对荷花和柳树印象深,不知到那时黑虎泉是不是也像现在这样有名。

泉城

趵突声贯耳,

黑虎势神威。

岸柳拂红面,

芙蓉笑粉眉。

趵突泉水三生愿,湖柳绕城九点烟

湖柳轻拂面

青荷浮水边

独秀

6-4、函谷关,北塞黄河,南依秦岭,西据高原,东临深涧,是古代西安与洛阳两座京城的通道,为兵家必争之关。老子就是在这里留下《道德经》、骑青牛西去的。

函谷关

两京烽火路,

一谷涧深函。

秦岭巍然立,

黄河势上天。

道德经义重,

洛水卦玄坛。

华夏千秋史,

关名万古传。

函谷涵千理,道家道一言

老子牛青朝天去,道家玄黄醒人间

古道苍凉述青史

6-5、潼关,自古以来就是首都西安的门户,其周边的景观比较多。关口有麒麟山虎踞;上有瀑布下有深潭的龙湫;远处秦岭常有云屏;中条山的冬雪;黄河的风陵渡;道观的鼎钟;关隘的谯楼等等。显示它的威猛,让人不敢造次。

潼关

龙湫天子气,

虎卧镇雄关。

秦岭云屏照,

风陵渡晓川。

中条初映雪,

道观鼎钟安。

自古通衢路,

谯楼报夜眠。

中流砥柱守国门

青砖马道关城厚

西风古道尽苍桑

一片丹心报天恩

6-6、华阴庙,就是西岳华山庙,庙内古木参天,柏抱槐、槐抱柏。庙下玉泉院,是道教全真派圣地,相传陈抟(音团,即陈希夷)在这羽化成仙。他创造了“紫微斗数和无极图”。

西岳庙

华阴仰望岳,

古柏抱虬槐。

堂殿雄姿伟,

门楼入庙台。

希夷羽化院,

悟道紫微才。

玉带清泉水,

丹心睿智来。

仰望华山一条路

钟鼓千秋落霞红

御旨圣言享春秋

白虎金风西岳镇

6-7、荆州,是大禹治水后划分的九州之一,非常古老。后来又是楚国的发祥地,首都郢都就在这里,这里也称作江陵。三国时,关羽镇守这里,沈复去时,关羽的马槽还在。关羽生前被封为汉寿亭侯,死后西蜀国谥壮缪侯。

荆州

江陵兴楚地,

郢水渡千秋。

赤兔食槽在,

悲歌壮缪侯。

禹分天下属九州,楚王郢水兴几城

岁月

雄风

郢水

青龙偃月顶天地,义气忠诚贯千秋

7、琉球

琉球国,其领主是被中国封为“中山王”的,所以沈复文章的题目是“中山历纪”。据《中山世鉴》记载,我国隋朝使臣羽骑尉朱宽至国,千万涛间,见地形如虬龙浮水,始曰“流虬”。后来我国《隋书》又作“流求”。《新唐书》作“流鬼”,《元史》作“琉求”,明朝开始称“琉球”。他们自称分三大里,凡十八国。沈复游过发现“大村不及二里,而即谓之国,得忽夸大呼?”至于国内街肆、建筑、风俗、礼教、饮食等等,与我国国内基本相同,只是气候、植物、水果等等是热带的。沈复在琉球一住就是半年,原来没有东风是没有船到大陆的。

琉球

涛浪连天远,

瀛台雾霭浓。

中山游历记,

沧海卧虬龙。

贝叶棕

莲雾

8、养生

关于养生之道,虽然不是沈复的体会,但也受启发,偶得如下:

8-1、养心

心如明镜不可尘,

止水无波鸟入林。

寡淡六根常自省,

忘思三界惹浮云。

修养的第一要务

心外风云常变幻

8-2、起居

三餐不必精,

五柳话诗情。

入耳弦音雅,

陶然乐老翁。

起居有常,天天旭日

日落更蓄芳

8-3、寄情

人少七情不丈夫,

贪享九欲似云浮。

寓寄山水东篱下,

旷逸潇洒释道儒。

流水情不断

8-4、太极

圆天方地天无限,

道法太极法自然。

循理乾坤人不悟,

玄黄点化斗牛参。

(斗、牛、参皆星宿)

天常演太极

8-5、知足

小肚鸡肠观世界,

蜗牛角里斗翻天。

人心不足蛇吞象,

南海波涛小万山。

青竹有度竹长青

8-6、苦乐

自古圣贤皆有乐,

蜜蜂勤苦得清香。

吴牛喘月南飞雁,

炭火灼心再放光。

苦渡甘来过桥路

8-7、晚年

起居有度逸闲翁,

相聚莫辩理自明。

古曲禅音轻入耳,

刮风下雨不阴晴。

读书入境时间快,

散步幽清胜道僧。

淡泊衣食心恬静,

无尘止水是人生。

云高秋水长

杨柳春风心月明

9、语言特色

从上面的引文中,大家可能也感觉到了,沈复书中的四言句很多,贯穿全篇。而且十分贴切传神,多为律句,读起来朗朗上口。确实有诗经之风,乐府之韵,显示出作者的才华和功夫。这可能也是大家喜欢阅读的重要原因,这就是水平。这方面我就不赘言了,喜欢的可以自己品读、享受。正是:

经典

诗经风雅颂,

乐府韵中生。

妙手长千忆,

鸿鸣矮万峰。

酒香不怕巷子深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深表谢意!

、4、22、于三亚

作者:刘战军

编辑:何宝延

希望您阅览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odihuang.com/mhjz/1059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