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和中医药

女性白癜风的发病原因 http://m.39.net/pf/a_4467035.html

酒和中医药

一、中药药酒概述

在历史源远流长的中医药实践过程中,酒的药用以及酒和中药的有机融合结伴成药,不但历史悠久,而且也成就了我国古老的传统医药和灿烂酒文化完的美结合、独树一帜的奇葩---药酒,她以矫健的姿态融言欢助兴、强身健体、疾病治疗、身心调理、养生保健为一体,是至今除日本以外唯一汲取了中华文明的精华,一直传承和沿袭华夏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

酒,性味甘、辛,大热,具有温通血脉、益脾暖胃、开结化瘀、利筋骨、舒关节、润皮肤、去寒湿、行药势、矫味矫臭等功效。中医药遵循“输”、“理”、“通”、“畅”、“和”的自然法则,辨证施治、系统调和、强身健体。

酒,素有“百药之长”的尊称,将药理药性脉络清晰的中药材与酒合理配伍,“溶”于一体,不仅配制方便、药性稳定、安全有效,而且酒(乙醇)是一种良好的半极性有机溶剂,中药的各种有效成分都易溶于其中,药借酒力、酒助药势而充分发挥其效力,达到功效显著的目的疗效。

中医理论认为机体患病日久,必将导致正气亏虚、脉络瘀阻,各种慢性虚损疾病,常常存在不同程度的气血不畅、经脉滞涩的问题。入伍中药主要具有补血益气、滋阴温阳等功效,同时酒本身又有辛散温通的功效,这恰恰切合了药酒的妙用和独到之处。

二、药酒的起源和发展

从史书记载到传统中医药的实践案例中不难看出,“酒”和“中药”的有机结合,贯穿于中华传统医学的整个发展过程。从商代甲骨文中记载的“鬯其酒”、“鬯”(“以百草之香郁金合而酿之”)中药制酒起,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中记载了30多例用于痈疽、蛇伤、疥疮瘙痒等疾病治疗的内服或外用的药酒配方;《黄帝内经》专述药酒疗法的“汤液醪醴论”中所论述的“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邪气时至、服之万全”,“疾在胃肠、酒醪之所及”等,均从中医药辨证论治原理针对性地论述了酒剂与防病治病的关系;《内经》中所提到的“醪药”、“醪酒”、“鸡矢醴”、“左角发酒”等,指的都是不同的药酒制剂;

《伤寒杂病论》中所记载的“红兰花酒”、“麻黄醇酒汤”、“栝楼薤白白酒汤”等方剂,均为以药制酒或以酒煎煮药或用酒和水混煎药物,以达到增强药效、直攻病灶的治疗效果等。

直到晋唐之后,药酒在中医药实践中的应用更为广泛和成熟,几乎所有的方剂书、本草书籍以及医类丛书,都以“药酒专篇”的形式详细收集和编录了针对治疗和预防各种疾病的药酒配方,以及制作药曲、药酒的方法。如著名的药王孙思邈所著的《千金要方》中有“酒醴”专节论述药酒,全书收载药酒方80余案,涉及内科、外科、妇科、补益等各方面。孙思邈还提出:“凡服药酒,欲得使酒气相接,无得断绝,绝则不得药力;多少皆以知为度,不可令醉及吐,则大损人也。”

宋代官修的大型医学书籍《太平圣惠方》中对药酒的专篇论述就有6个篇章。

元代太医忽思慧所著的《饮膳正要》是一部对后世有较大影响的食疗专著,该书从食疗的角度记录了10余案具有较好滋补保健作用的药酒方。

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各药条目的附方中,共收载了多案治疗各种疾病的药酒方。其中,如“屠苏酒”,由大黄、桂枝、拔契、桔梗、防风、蜀椒、乌头、赤小豆等中药材药配伍所成的药酒,相传为汉代华佗所用命方,至今一直被中国和日本民间用于防瘟疫、祛病邪等。

其他作为药食同源,一直被用于治疗、保健、养生、强壮筋骨等的药酒也有很多,如“菊花酒”、“地黄酒”、“熊胆酒”、“鹿茸酒”、“枸杞子酒”、“黄精酒”、“玉竹黄精酒”等等。

直至明清时代,药酒除了被广泛用于治疗疾病外,其滋补强身的作用也不断被认识,尤其滋补、强身、健体的药酒在宫廷和王公贵胄的生活中久盛不衰。如“人参酒”、“八珍酒”、“十全大补酒”、“长春酒”、“健步酒”、“红颜酒”、“扶衰仙凤酒”、“延寿瓮头春”,以及《永乐大典》中记载的“雪花酒”、“真一酒”、“枸杞子酒”,《医院配方》中记载的“参茸药酒”、“松龄太平春酒”、”神仙药酒丸”等等。这些补益药酒对老年人、身体虚弱者有很好的保健延年的作用。

这些古方药酒从古至今一直被延续和发展,不论在疾病预防和治疗或是养生保健、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等方面都有很好的功效,是中医药宝库中的一脉精华。

三、药酒的制作方法

古代药酒与现代药酒在制作工艺和方法上有一定的差异,古代药酒多以酿制药酒为主,其次是冷浸法药酒、热浸法药酒和基质酒药酒。酿制药酒、冷浸法药酒、热浸法药酒基本为白酒药酒;基质酒药酒多以黄酒为主,而黄酒药酒药性较白酒药酒缓和。

现代药酒,则多以白酒为溶媒,以冷浸提取为主,也叫泡制法。冷浸提取药酒,原浆酒酒精度一般在50度—60度,经过陈酿,并和中药材一起冷浸泡制提取后,药酒酒精度一般为42度--50度。也有部分药酒仍用黄酒制作,这类药酒酒精度一般在30度—40度。

四、中药药酒的命名

在中医药发展史上,早期的药酒方与中药方剂都几乎没有具体的名称,这种情况,在马王堆出土的帛书中,所记载的药酒方,以及唐代方书中的记载的中药方剂都如此,如《干金要方·脾脏下》“治下痢绞痛肠滑不可差方”;《外台秘要》卷十五的“疗风痹瘾疹方”等。

直至最先秦及汉代才出现药酒名称,如《内经》中记载的“鸡矢醴”及《金匮要略》中记载的“红蓝花酒”等,当时多以单味药或一方中主药的药名作为药酒的名称。

汉代后期及以后,药酒命名的方法逐渐增多,传统命名方法,可归纳如下:

1、单味药配制的药酒,以药名作为酒名,如:“羌活酒”、“熊胆酒”,

2、二味药制成的药酒,大都二二药联名,如:“五倍子白矾酒”、“玉竹黄精”;

3、多味药制成药酒用一个或二个主药的药名来命名,如:“羌独活酒”,或用概要易记的方法命名,如:“五蛇酒”、“五精酒”、“五枝酒”、“二藤酒”等。

4、以人名为药酒名称,如:“仓公酒”、“史国公酒”、“北地太守酒”等,以示纪念。有时也有用人名与药名或功效联名的,如:“崔氏地黄酒”、“周公百岁酒”等等。

5、以功能主治命名,如:“安胎当归酒”、“愈风酒”、“红颜酒”、“腰痛酒”等。这一命名方法,在传统命名方法中,也占相当比重。

6、以中药方剂名称直接作为药酒名称,如:“八珍酒”、“十全大补酒”等。

此外,还有一些从其他各种角度来命名的药酒,如:“白药酒”、“玉液酒”、“紫酒”、“戊戌酒”、“仙酒”等。

五、中药药酒的分类

中药药酒按给药途径,可分为内服药酒和外用药酒两大类,按功能用途,可分为防治疾病和保健养生两大类;按使用基酒的不同,可分为白酒类药酒和其他酒类药酒(如:黄酒、米酒、果酒等);按制备方法的不同,可分为浸提类、酿制类和配制类药酒;按外观形态的不同,还可分液体酒和固体酒等。

另外,中药药酒按药品相关法律、法规、标准的管理规定,又可分为药品和非药品(保健食品、一般食品等)。经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审核批准,并具有药品批准文号的药酒属于药品,该类药酒有明确的药理作用和用途,规定有功能、主治、适应症、用法与用量、注意事项等内容;保健酒和食品类药酒针对不同的人群大多养生保健作用明显,一般对人体都有一定程度的滋补营养、保健康复等作用,长期适量饮用对人体有益无害。

药酒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过程,她的功能主治,既包括了中国古代二千年来的一些病名和病症,也包括了近现代医学中的一些病名和病症。

如“瑞鹤牌熊胆酒”,以纯粮原浆白酒和新鲜熊胆汁配制而成,其中药主剂熊胆,素有“药中黄金”之美誉,入药已有多年的历史,熊胆汁能止咳平喘、清理人体血液垃圾、提高人体免疫力、对心脑血管疾病、哮喘、肺热、痰多等热症患者有特效。

熊胆主要成分:牛磺熊去氧胆酸(TUDCA)、熊去氧胆酸(UDCA)、鹅去氧胆酸、胆红素、氨基酸和微量元素等。

熊胆功能主治:止咳平喘、清热、排血毒、舒肝利胆、溶胆石、平肝明目、惊风抽搐、目赤肿痛、咽喉肿痛等。

熊胆粉用法用量:多入丸、散服用。成人0.2-0.3克,儿童0.05-0.1克,每日2至3次,温开水吞服。外用适量,研末或水调敷患处。

以具备上述主要功能特性的熊胆汁和纯粮原浆白酒配制的熊胆酒,借助酒力充分发挥了熊胆的治疗、保健功能,到达治疗护理肝脏、疏肝、利胆、清热明目、利胆溶石、长期适量饮用对肝郁气滞所致的肋痛、胃脘满闷、不思进食、面黄肌瘦、视物不明等病症的奇效功能。

再如“瑞鹤牌玉竹黄精酒”,以纯粮原浆白酒和藏药玉竹、滇黄精、适量新鲜熊胆汁配制而成,其中,中药主剂藏玉竹和滇黄精,同时具有补中益气、补肾润肺、益气滋阴、强筋壮骨、润肺生津、抑菌、抗菌的功效,其抑制和抵抗结核菌、堇色毛癣菌、红色表皮癣菌等作用极其显著。

玉竹黄精主要成分:吖丁啶羧酸、天门冬氨酸、高丝氨酸、二氨基丁酸、毛地黄糖甙、牡荆素木糖甙和5,4′-二羟基黄酮的糖甙、以及多种慧醌类化合物。

玉竹黄精功能主治:治虚损寒热、肺结核、肺痨咳血、肺虚咳嗽、脾虚面黄、筋骨酸痹无力、产后气血衰弱、病后体虚食少、筋骨软弱、风湿疼痛以及肺结核、风癞癣疾等。

以具备上述主要功能特性的藏玉竹、滇黄精和纯粮原浆白酒及适量熊胆汁配制的玉竹黄精酒,借助酒力及熊胆的靶向引导特性,充分发挥了玉竹黄精的药理、药性功能,到达预防、保健和治疗的功效。

全球咨询和北京地区总代理咨询服务机构

北京瑞鹤堂健康咨询有限公司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odihuang.com/mhzp/566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