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祛风湿强筋骨药
本类药物多苦甘温,主入肝、肾经。苦燥甘补温通,具有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等作用。主要用于风湿日久累及肝肾所致之腰膝酸软无力、疼痛等风湿痹证。亦可用于肾虚腰痛、骨痿及中风半身不遂等证。
五加皮(《神农本草经》)
为五加科植物细柱五加的根皮。主产于湖北、河南、安徽等地。野生或栽培。夏、秋二季采挖根部,剥取根皮。
五加皮,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谓“此药以五叶交加者良,故名五加”,因用其根皮,故名五加皮,此名一直通用至今。别名有:南五加皮(《科学的民间药草》,五谷皮《浙江民间常用草药》,红五加皮《鄂西草药名录》。
《神农本草经》将本药列为中品,谓其“主心腹疝气腹痛,益气疗蹵,小儿不能行,疽疮阴蚀”,重点记述治疝、疗蹵、治疮的功用。后世医家对其“治疝”、“治疮”多不采用,而着重对五加皮之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作用给予发展,强化其“治蹵”之作用,明确指出本品的作用部位主要是腰膝脚部,如《名医别录》谓其疗“腰脊痛,两脚疼痹风弱,五缓虚羸,补中益精,坚筋骨,强志意”。《药性论》则谓其“能破逐恶风血,四肢不遂,贼风伤人,软脚,暨腰,主多年瘀血在皮肌,治痹湿内不足,主虚羸,小儿三岁不能行”,作了进一步的补充。《本草纲目》更集前人经验,对其功用精辟总结为“治风湿痿痹,壮筋骨”八个字。而后,《本草再新》补入“去风消水,理脚气腰痛”,至此,对五加皮的功用有了较完善的认识。
辛、苦,温。归肝、肾经。
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利水。
一、风湿痹证
本品辛散苦泄温通,主入肝、肾经。既善祛风散寒除湿、通经络,又能补肝肾、强筋骨。故凡风寒湿痹,四肢拘挛,腰膝酸软之证,不论虚实,皆可应用,而尤宜于老年及久病患者。单用浸酒常服即能奏效,若加牛膝、当归等养血活血之品,则疗效更佳,如《本草纲目》五加皮酒,时珍谓此酒“治一切风湿痿痹,壮筋骨,填精髓”实为治风湿久痹之妙剂,《外科大成》则制此酒以治鹤膝风。若治风湿痹痛、筋脉拘挛、屈伸不利,又可与木瓜、松节配伍,如《沈氏尊生书》五加皮散。若治脚气、骨节皮肤肿湿疼痛,可与远志等份研末为丸服,如《瑞竹堂经验方》五加皮丸。
二、筋骨痿软,小儿行迟
本品补肝肾、强筋骨。不仅常用于风湿日久,肝肾亏损,筋骨不健者;而且对肝肾不足,腰膝软弱,行走无力及小儿迟行诸证也甚相宜。治腰膝软弱,常与杜仲、牛膝等药同用,如《卫生家宝方》五加皮散。若治小儿迟行,则与龟甲、牛膝、木瓜等药配伍,如《保婴撮要》五加皮散。
三、水肿、脚气
本品有利尿作用,可用治水肿,小便不利,且多用于皮水证,每与茯苓皮、大腹皮、生姜皮、地骨皮同用,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五皮散;治脚气肿痛,常配木瓜、土茯苓、吴茱萸等。
四、跌打损伤、骨折
五加皮能温通血脉,有活血祛瘀之功,用于外伤骨折或跌打损伤,有活血祛瘀、通凝化滞之效,又有滋补作用,以促进早愈。常配骨碎补、川续断、威灵仙等同用,如五加四灵散。
此外,取本品补肝肾、强筋骨之功,亦有用治虚劳不足、妇女血风劳等。如治妇女血风劳,形容僬悴,肢节困倦等,即以之与牡丹皮、赤芍、当归等同用,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油煎散。另本品还有燥湿止痒作用,可治阴囊湿痒,皮肤湿疹或妇入阴痒等,单味或配黄柏、蛇床子、苦参等药煎水熏洗或研末敷。
5~15g,浸酒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水熏洗或为末敷。
阴虚火旺者慎服。
有人认为五加皮具有回乳的特性,其作用较谷芽、麦芽强,因此对于哺乳期妇女不宜使用。
一、关于南北五加皮混用的讨论
北五加亦称香加皮,是萝摩科植物杠柳的根皮,具有利水消肿、祛风湿、强筋骨的功能,用于水肿、小便不利、风湿痹症。南、北五加皮常出现混用,尽管二者只有一字之差,然而二者科属不同、功效也有很大差异。虽二者均能祛风湿、强筋骨、利水,但南五加皮无毒,以补肝肾、强筋骨见长;而香加皮有毒,以强心利尿为胜,不宜用量过大,且小儿不宜服用。此外,年版《中国药典》又将南五加皮分为五加皮与刺五加两条,后者以益气健脾、补肾安神为主。因此,对3种五加皮应区别使用。
二、关于五加皮入药品种的讨论
现代用的五加皮(南五加皮)的药材来源,除五加科植物细柱五加的干燥根皮外,在少数地区尚有同属药物的茎皮或根皮亦作南五加皮用,如无梗五加,产于黑龙江、吉林、辽宁,亦主要应用于东北、河北地区;红毛五加,主产于四川,在民间做南五加使用;三加皮,主产于广东、广西、云南、四川、贵州,在云南部分地区以其根皮做南五加使用;在甘肃、陕西、广西、湖北及四川个别地区曾以藤五加作五加皮用;西藏地区以乔木五加作五加皮用。
三、关于五加皮祛风湿、逐恶血之功的讨论
五加皮苦泄辛散,能治风湿。《药性论》言其破逐恶风血。此处“破逐恶风血”,即治痹之义。丹溪治风湿脚痛加减法云:“痛甚加五加皮,可见其逐恶血之功大也。”“风胜则筋骨为之拘挛;湿胜则筋脉为之缓纵,男子阴痿囊湿,女子阴痒虫生,小儿脚软;寒胜则血脉为之凝滞,筋骨为之疼痛,而脚因而莫行”,五加皮辛苦而温,辛则气顺而化痰,苦则坚骨而益精,温则祛风而胜湿,凡肌肤之瘀血,筋骨之风邪,靡不因此而治。盖湿去则骨壮,风去则筋强,而脚安有不理者乎?由此可见,五加皮是通过祛除风寒湿三邪来达破逐恶风血之功。
四、关于酒剂加用五加皮的讨论
五加皮除作为煎剂使用外,常常用其泡酒服用治疗风湿痹证。李时珍《本草纲目》引王纶《医论》云:“风病饮酒能生痰火,惟五加一味浸酒,饮数杯,最有益。诸浸酒药,惟五加与酒相合,且味美也”(见《本草纲目?第三十六卷?五加》)。这是认为,酒能生痰,但在制作酒剂时,若加用五加皮后,所制作的酒剂不生痰,也更好饮用,因此酒剂中一般需加用五加皮。
一、化学成分
南五加皮含挥发油、鞣质、棕榈酸、亚麻仁油酸及维生素A、维生素B1。短梗五加根含木脂素、苷类及糖类等。现已鉴定的化学成分有苯丙烯酸糖苷、紫丁香苷、二萜类化合物、β-谷留醇小-谷甾醇葡萄糖苷、硬脂酸、4-甲氧基水杨醛、芝麻素、尿囊素、异贝壳杉烯酸、花生酸等。
二、药理作用
五加皮具有抗炎、镇静、镇痛、抗疲劳、抗应激、免疫调节、降血糖、抗衰老、抗突变、抗肿瘤等药理作用。南五加皮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有抑制作用。
三、临床新用
1.闭合性软组织挫伤五倍子、五加皮、骨碎补各g,研极细末,过45目筛,以植物油(麻油最佳)g将药物煎至滴水成珠,去猹,冷却制成消瘀止痛膏软膏制剂,装入药罐,密封贮存备用。根据损伤面积大小,取适量药膏均匀摊在纱布上,胶布固定,绷带缠绕包扎,1~2天换药1次,用消瘀止痛膏治疗77例,痊愈70例,占90.9%;显效6例,好转1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陕西中医,,30(4):]。
2.足跟痛用足跟痛方(焦杜仲、川牛膝、木瓜、丹参、小茴香、五加皮、当归各10g,地锦草、透骨草各6g等)配合活络洗方,外洗治疗足跟痛患者例,经过1个疗程(2周)的治疗,治愈率76.08%,好转率18.66%,无效率5.26%,有效率94.74%[陕西中医,,33(4):]。
附:香加皮(《中药志》)
为萝摩科植物杠柳的干燥根皮。主产于山西、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春、秋二季采挖根部,剥取根皮。香气浓浊,味苦者为佳,生用。
香加皮,古代文献记载甚少。始载于《中药志》,因其有特异香气,而名“香五加皮”(《四川中药志》)。习称北五加皮、杠柳皮(《科学的民间药草》),或臭五加(《山东中药》),山五加皮(《山西中药志》)等,年版《中国药典》定名为“香加皮”。
《四川中药志》谓本品能“镇痛,除风湿,治风寒湿痹,脚膝拘挛,筋骨疼痛”,《陕甘宁青中草药选》则在此基础上补充了“壮筋骨,强腰膝”之功,《中药大辞典》又总结了其“治……水肿小便不利”的另一主要作用,使其功用进一步完善。本品与目前全国大多数地区所习用的五加皮,其功用有别(见五加皮),不可混淆。
辛、苦,温;有毒。归肝、肾、心经。
祛风湿,强筋骨,利水消肿。
一、风湿痹证
本品辛散苦燥温通,主入肝、肾经,具有祛风湿,壮筋骨,强腰膝之功。故为治风寒湿痹,关节拘挛疼痛,或筋骨痿软行迟、腰膝酸软等之常用品。每与穿山龙、木瓜、牛膝、当归、独活等祛风湿强筋骨、活血和营之品配伍制成酒剂服。如《中、国药物大全》(中药卷)五加皮酒,即以本品与当归、陈皮、姜黄、独活等制成药酒口服,1次15ml,l日2次,早晚饭前服,用于风寒湿痹,腰膝疼痛。或以之与穿山龙、白鲜皮各15g,用白酒浸泡24小时,每天服10ml,治风湿性关节炎,关节拘挛疼痛(《陕甘宁青中草药选》)。亦可制成散剂服食,如《陕甘宁青中草药选》北五加皮三味散,即用北五加皮、木瓜、牛膝等份为末,每服3g,1日3次,用治筋骨软弱,脚痿行迟。或取北五加皮、木瓜、松节各90g,研末,每次开水送服6g,每日2次,用治风湿性关节炎,筋骨疼痛,如《内蒙古中草药》北五加皮散。尚可配川乌、草乌、肉桂、山柰、松香诸药制成膏剂外贴患处,以治风湿关节疼痛,跌打损伤。如伤湿止痛膏(《中国药典》)、香桂活血膏(《中国药物大全》中药卷)皆取本品祛风除湿,通络止痛之功。
二、水肿
本品有较强的利水消肿作用。用治水肿、小便不利之证,单用即能奏效。如《上海常用中草药》治水肿,取香加皮4.5~9g,水煎服。或配陈皮、生姜皮、茯苓皮、大腹皮各9g,水煎服。加强利水消肿作用,如《陕甘宁青中草药选》五皮饮。
3~6g,煎服。浸酒,入丸、散或外用,酌量。
1.本品辛散温燥,血热、肝阳上亢者忌用。
2.本品治疗心力衰竭时,与其他强心药同用需谨慎,必须严密观察。若有早期中毒表现,应立即停药,必要时对症处理,避免产生严重后果。
3.本品有毒,需严格遵照内服剂量,不宜过量或久服。其强心作用很强,用量过多易中毒。中毒时血压先升后降,心肌收缩力增强,继而减弱,心律不齐,乃至心肌纤颤而死亡。其中毒之救治,除按常规的药物中毒解救法外,对心律不齐者,可用苦参30g煎水服,有效。心跳过缓时,注射阿托品0.5~1mg,必要时可重复注射。
一、化学成分
香加皮中的主要化学成分有C2I留体苷、强心苷、萜类、醛类、有机酸等成分,其中最主要的强心苷是杠柳毒苷和皂苷杠柳苷。香气成分为4-甲氧基水杨醛。此外还有β-谷留醇、β-谷留醇葡萄糖苷、胡萝卜甾醇及香树脂醇等。
二、药理作用
香加皮具有强心、抗肿瘤、抗炎、免疫调节、兴奋中枢、拟胆碱作用和升白细胞作用等。强心苷过量中毒引起心律失常,甚至死亡。
三、临床新用
1.充血性心力衰竭以北五加皮每日3~10g,配伍党参、太子参、茯苓、泽泻、车前子、猪苓等健脾利水之品组成“复方北五加皮汤”,每日1剂,分2次服。心力衰竭控制后,北五加皮可减至3g维持。用此法加减治疗13例风湿性心脏病心力衰竭及8例高血压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心力衰竭(III度6例、II度10例,I度3例,急性左侧心力衰竭2例),其中显效10例,有效11例。一般心力衰竭于治疗后3~9天得到控制或好转。主要不良反应为恶心、呕吐及腹泻,一般减量及停服后多可消失[新医药学杂志,,(8):35]。亦有用北五加皮粗苷(片或胶囊,每粒10mg)治疗未用过毛地黄的心力衰竭患者,每天60~80mg,分3~4次口服,心力衰竭控制后改为维持量每日20~40mg(每40mg相当生药5g)。对12例风湿性心脏病,8例高血压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及1例先天性心脏病心力衰竭(III度7例,II度12例,I度2例)进行治疗,用药2~3天可控制心力衰竭。副作用为恶心4例,呕吐1例,腹泻5例,均不严重[中药通报,,11(1):60]。以复方参加片(香加皮、红参、砂仁等组成),治疗量2~3片,每日3次,维持量为1~2片,每日2次,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疗效明显优于地高辛组[辽宁中医杂志,,32(2):]。
2.慢性心力衰竭每天口服北五加皮粗苷60~80mg,3天后改为维持量每日20~40mg。治疗慢性心力衰竭21例,结果显效12例,有效9例。一般用药后2~3天心力衰竭可控制,原用洋地黄病例改用北五加皮粗苷后,继续保持原状或进一步好转。认为杠柳粗苷对各种心力衰竭都有一定疗效,口服吸收迅速,排泄快。用量过大会有心动过缓的不良反应。本组病例未见心律失常,有2例用药后由心房纤颤转为窦性心律[新医学杂志,,(8):37]。以保心汤(黄芪30g,人参10g,麦冬15g,熟附子10g,葶苈子15g,北五加皮15g,丹参15g,益母草20g,炙甘草6g),配合常规综合疗法治疗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总有效率达93.03%,明显高于仅常规治疗的有效率(87.49%),具有统计学差异[光明中医,,26(3):]。
3.心源性水肿以杠柳皮(北五加皮)为主治疗心源性水肿,根据心力衰竭的不同种类型进行辨治,如为风湿性心脏病引起,以杠柳皮合五皮饮加桂枝、猪苓、茯苓、泽泻利水渗湿;如为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者,以香加皮合苏子降气汤或济生肾气丸及清肺化痰药如鱼腥草、鸭跖草等;冠心病心力衰竭者,则以杠柳皮合枳实薤白桂枝汤加丹参、赤芍、川芎等活血化瘀药。香加皮每日用量为12~18g,密切观察病情,随时增减用量。心力衰竭控制后及时减量,防止中毒,一般维持量为每天6~9g[上海中医药杂志,,(3):16]。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