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地黄
车前科,毛地黄属
DigitalispurpureaL.(Plantaginaceae)
最近路过南屏街的时候,我发现花坛不知何时换上了毛地黄花,一片挂满紫红色钟形花的花茎,在夏日清风中摇摇摆摆,婀娜多姿的样子很漂亮。
之前街上有个花镜的布置曾用过黄、白品种做装饰,路过的时候我就留意过,但因为是零星几株,远看主要特点不是很清晰。
眼前这片新铺陈的毛地黄正处于盛花期,稍微留意花冠形态,就能清楚看出它的传粉策略,让人可以在赏花的时候,领略一番自然进化的精妙和神奇。
顶生的总状花序,花开时花冠会顺着花茎从下往上一轮轮地逐渐打开。
花冠下唇内侧有显眼的斑点,为蜂媒访花时做着陆指引,里面还长有一些细小的白毛,可以防止一些无关的昆虫进入窃食花蜜。
在花序轴底部打开的一些花冠里,可以看到有一白色花柱伸出,顶端二裂,而位置在中部的一些花冠筒里,花柱还处于闭合状态,雄蕊(二强)上有黄色的花药。
毛地黄花是花药先熟的,当花序轴底部的花冠筒打开时,雄蕊花药先成熟,此时花柱头还处于闭合状态,也未伸出,所以显现出的是雄性花特征。
如果一只熊蜂(毛地黄的主要传粉者)此时光临,钻进花冠筒内采食蜜汁时,花药会上身,而花柱头还在闭合状态,就可以有效地避免自花授粉。
一段时间后,当花序轴中部的花冠打开时,下部花冠中的花柱会略微伸长,柱头也会打开,这时的花就会显现出雌性特征,准备接受虫媒的传粉。
在漫长的自然协同进化过程中,熊蜂已经习得了从花序的底部开始访花,所以此时如果有一只熊蜂到访的话,就会把从其它花上带来的花药传给位于底部的这些雌性花。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过程会逐渐地沿毛地黄花的花序轴逐渐向上传递,直到到达顶部的花冠筒。
原来毛地黄花开是眼前这个样子自有其道理,是不是很有意思?
和之前写过的香彩雀、金鱼草一样,毛地黄也是车前科植物(此前被归于玄参科)。和金鱼草相对封闭的花冠筒比起来,毛地黄是带有折中性的半开放形花冠。
原产欧洲和西亚地区的它,中文名称中有地黄,说明它和产自中国的地黄(RehmanniaglutinosaLibosch.)有相似之处,多个毛字,是因为它的种子上有很细的柔毛,而地黄种子上则没有,后者现在按新APG系统被归于列当科(Orobanchaceae)。
欧洲的草药传统中,毛地黄是叶子入药,有强心功效;中国的地黄则是根块入药,在《本经》中它被称为地髓,古汉语中也被称为芐(音户),按炮制方式不同,有生地黄和熟地黄之分,性味也有所不同。
有意思的是毛地黄的英文俗称是狐狸足套(foxglove),因为有传说称狐狸为了避免靠近猎物时发出声音,会在脚上套上这种花,而在德语里这种花则被称为指顶花(fingerhut),它的拉丁学名属词digitalis即取自拉丁语手指一词(digitus),种加词purpurea是紫色的意思,指其花色。
红花钓钟柳
车前科,钓钟柳属
Penstemoncampanulatus(Cav.)Willd
(Plantaginaceae)
在金殿后山的一处花坛,我还看到了红花钓钟柳和一种红白相见的杂交品种。这种花原产美洲地区,和毛地黄花有些像,聚伞花序组成圆锥花序,叶子细长如柳叶,花冠筒钟形,内侧有白色条纹。
和毛地黄一样,钓钟柳也是车前科植物,它的显著辨识特征是有5枚雄蕊,其中1枚是退化雄蕊,所以又被称为五蕊花。
钓钟柳属的拉丁学名penstemon就是5枚雄蕊的意思,种加词campanulatus是钟形的意思,如果种加词换成barbatus(有毛的),就是红花钓钟柳的学名,指其花冠喉部有毛。
灵山絮语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陈令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