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谭峰
北京西单更新场——曾经京城新新人类的打卡地,如今终于又袒露出其神秘的真容。
工作日午后3点钟,西单地铁站B口出来,人不算很多。
经过一片流水潺潺的景观处。三三两两的游客朝着一些用废旧品制作而成的雕塑,狂拍一顿。景观附近的瀑布不太成规模,却洒落得细腻而精美,瀑布落下的水池自带烟雾功能。烟雾浓浓地随着阵阵初夏微风,沿着网红话梅美妆店的方向飞去。
我没有着急去话梅,也没有去众多网红店排队打卡,而是被一个露天的、可以暴晒太阳的西式餐厅所吸引。
避开众多人流,拾阶而上。走到餐厅二楼放眼望去,零零星星的食客默不作声地自行其是,这种画面让我倍感清爽——像是品尝着几颗硕大多汁的杨梅,颇具夏季特有的味道。
在餐厅露台上,北京初夏的阳光倾泻而下,不毒辣,很柔和。“人间四月天”不适用于北京,北京应是“人间五月天”,我一直以为“五月天”才是这座都城一年之中最美的时光。
只可惜,北京午后的阳光真的是一件奢侈品。至少对于在大都市打拼的年轻人而言,是极为奢侈的。
太阳暖暖呵呵地晒着我的后背,不仅有助于分泌多巴胺,还有利于当天晚上甜美的梦。我还惊奇地发现这家以艺术为主题的西餐店,摆放着他们自创的下午茶蛋糕——整个蛋糕是以一代印象派画家(诸如莫奈、梵高等大师)的油画为灵感精心创作而成的。
印象派下午茶蛋糕
没多久,下午茶就端上来了。服务员贴心地拿给我店里存放着的杂志,杂志封面虽蒙了一些灰尘,但翻开之后的一页页都是崭新如初,似乎我才是这本杂志的第一位读者。
这个西餐厅的艺术气息随处皆可感受得到,就连它的面巾纸,展开来也是一件艺术品呢。
展开的面巾纸
喝着咖啡,看着杂志,再看看四周。突然的一个片刻,我居然发现,我坐在整个更新场的圆点,坐在了它的正中心。
此次被改造的西单更新场的整体布局是一个半月环的形状,月环的视觉空间由上、下两层错落有致地展露于世。77街时代的“卢浮宫”地标不再是更新场的中心,它被重新地进行了一番艺术的表达,最终放置在月环的上层,即在手扶电梯出口的一隅。与之相呼应的是位于月环下层的巨蛋建筑,它的构造与国家大剧院类似,在炽烈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
半躺半坐在空中花园的圆心处,我可以轻易地看遍°的空中花园。空中花园里每个角落的游人都在各自所在的角度驻足拍照,花园走廊还配备了一条条长长的凳子,供游客随时歇脚。花园跳出了既有中式庭院花草种类的框架,大胆地选取西式花园的奇花异草,以达到令人耳目一新的视觉效果。
这个巨大的空中花园,让我得到了一些灵感。花园中一株叫做“毛地黄”的花,像铃兰又不是,似风铃也不是,满枝铃铛随风摇曳,颜姿绰约。毛地黄与其周围的花草共同散发出一片似“莫奈花园”那般的气息——简直与法国吉维尼莫奈花园的格局如出一辙,因为莫奈花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反倒不是它的睡莲,而是俯拾即是的“毛地黄”。
为了给自家阳台打造同款的花草布局,我甚至还给家附近的花店打了一圈儿电话,可惜没有一家有毛地黄这种被莫奈视作真爱的“网红之花”。
夕阳西下,在我准备离开咖啡馆准备去更新场的内部看看的时候,店里来了一位看似腰缠万贯的中年男子。他霸气十足地点了一桌子的晚餐,放大声响地和他的同伴们喧哗高嚷。
不知说到哪里,他高亢的声音扰动四座,引发散坐在餐店四面八方食客们的注视。
从他口中传出来的四个字——“XINXIN学子”(对应的成语是“莘莘学子”),还令一位女食客把她刚喝到嘴里的咖啡,一下子给喷了出来。
“土大款”的同伴意识到他说错话、丢脸了,还默默地把手机拿到他的眼前,让他看了一眼。之后,这位土豪男子似乎意识到有些“不对劲”,马上改口道,“哦,是SHENSHEN学子啊。你看,我光忙着挣大钱,都忽略掉咬文嚼字了”!
下了班的年轻人可都是“咬文嚼字”的,他们并不想忽略掉有关更新场的每个细节。黄昏时分,前来拜访的游人目测起来比我来的那会儿,一下子多了三倍,甚至是五倍。
话梅店号称为全国最大的旗舰店,布局得像个迷宫,左绕右绕,前曲后折的,里面的东西确实是琳琅满目。建议可以拿一个购物篮子,从头逛到尾。
要说这家话梅店有什么不一样的东西,似乎也没什么,不外乎就是那些品牌,价格方面也没发现太多优势。对了,它们家的地板是凹凸不平的(如下图所示),很多人走着走着就被磕一下,也算是一种刻意的“艺术设计”。
除了话梅店之外,其他的店也可以随性地驻足打卡。每个品牌背后都有一段奇遇故事,都值得被这个世界上充满好奇的人们所拥有。
对更新场,我还有一个感觉,就是这里散落着很多“奇奇怪怪”的雕塑。每个雕塑都很萌,也很有个性,它们毋庸置疑地充当起这里的“网红担当”,成为各路达人打卡的圣地。
匆匆走过打卡圣地,在Jetlag品牌附近,我还发现了一个较为“冷清的角落”。一些带有“文艺细胞”的书籍散落其间,每本书的内容都很精致,让人有读下去的冲动。如果这个书店附近再建一个安静的咖啡馆,那就应该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了。
对于喜欢读书的人而言,经常来逛逛书店,总是一种幸福的体验。光是快速地浏览一遍每本时下新书的标题,即使不深入一页一页地细看,都能奇幻地捕捉到这个时代向前迸发的方向。
看到这里和自己“有眼缘”的网红店,也没必要一一排队。用手机随意地拍几张它们的店面,也是一种和这个外部世界交流并吸收到新鲜养料的经历。
走过华为店面,在更新场的地下一层,我还看到一些刚刚进驻于绿植嫩草丛林之中的新潮服装饰物品牌。有一个外形看起来很时尚的背包来自澳大利亚,理念是绿色和环保。导购员主动上前讲解,原来很多背包居然是用废旧塑料瓶或是废旧纸张制作而成的。再往前走走的一家店面的橱窗里,也摆满了很多精致的手提包,它们是由旧T恤演化而来。
令我印象深刻的更新场,并不总在网红打卡处,而是隐藏在鲜为人知的细节处。比如,当我走进它的卫生间洗手时,我发现了一个惊人之举——这里的出水台配备着戴森的“吹风机”(如下图所示)。只要把双手放在机器下方,一股股令人舒适的热风便可在几分钟之内吹干一双双沾满湿漉漉水珠的手。这种无需借助传统纸张的科技感,既环保,又舒适,还时尚。
看来,时尚并非是奢侈,奢侈的东西也不一定时尚。时尚首先应是一种天马行空的想法和态度,而奢侈有时候却是墨守陈规般的守旧。
我想到了刚来北京的岁月。当时走过西单77街的时候,我有一种置身于大都市繁华正中心的美妙感觉。一些滑滑板的少年,在夏日的傍晚乘着滑板的翅膀,从我身边飞驰而过。那一刻,我真正地感触到时尚就在我的身边,它是看得见、听到到、摸得着的。
那个年代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