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一4单元测试卷

为了让孩子能更好的巩固单元知识点,老师为大家整理了统(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一4单元测试卷,建议各位家长领取打印给孩子练习!试均包含参考答案哦~

领取全部电子版试卷请拉到文末

第一单元测试卷(分值分)

一、积累与运用。(24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抚摸(fū)应和(hè)栖息(qī)

B.锥形(zhuī)薄雪(bó)贮蓄(zhù)

C.干涸(hé)嘹亮(liáo)啜泣(zhuì)

D.清冽(liè)嶙峋(xún)酝酿(niànɡ)

2.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看了旁边的解说,现场不少小朋友恍然大悟,原来这“魔术”利用的是人类视错觉原理。

B.据英国《太阳报》报道,印度尼西亚一名男子将一头雌虎从小养到4岁。在这4年中,他们形影不离。

C.经过一小时的奋战,他终于苦心孤诣地完成了作业。

D.党和国家把这一事关百姓根本利益的大事始终摆在突出位置,让经济发展和促进就业良性互动,让劳动者各得其所。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为了防止H7N9疫情不再反弹,市领导要求各部门加强管理,制定严密的防范措施。

B.对于那些无视交通规则的人,难道不应该受到责备吗?

C.上一世纪,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曾发生过一场血战。

D.同学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注视和倾听着这位见义勇为的英雄的报告。

4.默写。(7分)

(1)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水,太阳的脸。

(2),百草丰茂。,洪波涌起。日月之行,;星汉灿烂,。

5.下面四个句子表达的意思基本相同,但说法不同。如果你看到某同学穿的衣服非常漂亮,你要告诉别的同学,应选择的句子是()(3分)

A.她穿的衣服还算漂亮。

B.她穿的衣服难道不漂亮吗?

C.她穿的衣服漂亮的过了头。

D.她穿的衣服真漂亮!

6.综合性学习。(5分)

班级开展以“我爱我家”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1)请你通过分析字形,试着推测“家”字中蕴含的信息。(2分)

示例:“灾”由“宀”和“火”构成。“宀”是房子,火烧着了房子,自然是灾祸临头。“灾”的构造,反映了远古时期火灾对人类的威胁。

提示:豕(shǐ):猪。

(2)请阅读下面两则材料,概括“家”是什么。(3分)

材料一在美国洛杉矶,有一位醉汉躺在街头,警察把他扶起来,一看是当地的一位富翁。当警察说要送他回家时,富翁说:“家?我没有家。”警察指着富翁的别墅说:“那不是你的家吗?”“那是我的房子。”富翁说。

材料二卢旺达内战期间,有一个叫热拉尔的人。他本来有一个40口人的大家庭,可战争使他的亲人有的离散,有的丧生。当他历尽艰险找到5岁的女儿时,第一句话就是:“我又有家了。”

二、阅读与鉴赏。(46分)

(一)阅读下面诗歌,完成7~9题。(8分)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7.“风正一帆悬”的“悬”字,用得极妙,请简析。(2分)

8.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诗集中表达了这种感情?

(3分)

9.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写景诗描写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表达出作者放眼山川宽阔博大的胸襟。

B.诗的颈联写景致的缺憾:残夜中的海日和旧年中的江春,使人顿生惆怅之情。

C.尾联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抒写了思乡之情。

D.首联以对偶句发端,写了诗人回乡看到的家乡美景。

(二)阅读《春(节选)》,回答10~12题。(9分)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10.本段写春天的花美。从文段中可以看出,春天的花美在哪里?(2分)

11.“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中的“闹着”改成“叫着”好不好?为什么?(3分)

12.作者写野花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4分)

(三)(·江苏泰州)阅读毕亮的《会走路的花》,完成13~16题。(10分)

①我在昭苏高原垦区住了四年,见了四年昭苏的云起云落。当我意识到昭苏的云是一道风景时,我已经快要离开了。

②昭苏的云每时是不同的,常常让我应接不暇,让我的笔尖落在纸上,凌乱不堪。而昭苏的云有时也是凌乱的。凌乱只是我们这些生活在地上的人的观感,说不定他们正在汇聚,向雨水即将落下的地方靠拢,给亟需雨水的干涸土地来一场透彻的漫灌,让需要的土地都湿润,让这片土地上的牧草都能喝到水,让麦子和油菜在该有雨时就会落雨。

③高原上的人,大多都可以分辨出哪一片云可以下雨,甚至下在什么地方都心知肚明,比天气预报都准确。他们抬头看看云,再看看天,用手一指,喏,山那边有雨,还不小呢。有一回我正巧路过落雨的地方,算是去验证,结果当然准确无比。这是在昭苏高原生活多年的经验积累吗?

④在昭苏高原,踮起脚尖就能扯下一块云,抖抖就是一阵雨。

⑤有一年的雨水真是多。看见云就是雨。雨说下就下,有时滴下几滴就停了;有的时候下得没完没了,许多人就会喝酒,喝得东倒西歪地走在雨水中,就像是麦地里的麦子在风雨中被吹的样子。

⑥雨停了,云还在。

⑦乌鸦似乎和雨水相约而来。雨水多的年成,乌鸦也特别的多。我在昭苏生活到第四个年头的时候,乌鸦在高原周围绕来绕去,到处都是乌鸦的影子和声音,在空旷的草原听着乌鸦啼鸣,丝毫没觉得瘆人,草原实在太安静了。不光我从来没见过那么多的乌鸦,那些在高原生活了一辈子的老军垦也见得不多。夏天的清晨或者晚饭后的黄昏在漫步时,就常听到他们在讨论乌鸦之多,带着许多地方口音的老人,走在高原的路上,云跟在他们身后,默默地看着把青春和子孙奉献给高原垦区的老人。云跟在他们身后,不断地看着他们往更远的地方走去也无能为力。

⑧乌鸦并不是一直都在空中,更多时候都停在树上,树是老军垦们初来高原的五六十年代栽下的。五六十年过去了,树上停歇的乌鸦和落下的叶子一样多吧。乌鸦也并不是一直歇在树上,天气正热的正午,他们会成群地落在草地上,喝草地喷灌、滴管洒到地上的水,也会踱步,黑压压的一片落在草地上,绿色就成了点缀,这时候再抬头看天上的云,黑白相映。乌鸦们在草地上不会待得太久,就会一齐飞走,几乎和云层相碰。

⑨乌鸦飞走了,云还在。

⑩云一直都在。

?云在许多人的手机和视线里。我的手机里、电脑里就存着近千张昭苏的云。上班路上,散步路上,去连队的路上,看到云漫不经心地在天上飘啊飘,就拿出手机随便拍几张,随手发到   时间:分钟 满分:分

一、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32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3分)

A.陌生(mò)宿儒(sù)秕谷(bǐ)暂时(zàn)

B.确凿(záo)绽开(dìng)惭愧(kuì)赠送(zēng)

C.菜畦(qí)浸满(qìng)不惑(huò)尴尬(gà)

D.蝉蜕(duì)搓捻(niǎn)笃志(dǔ)不愠(wēn)

2.下面各项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云宵感慨人迹罕至风流倜傥

B.严厉驾驶截然不同全神贯注

C.脊梁跨进浑为一谈诲人不倦

D.缠络慕名油然而升不求甚解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浙江的一位老医生为给患者看病废寝忘食的照片被传上网络,获得众多网友点赞。

B.在云南万人捉鱼狂欢活动中,捉鱼大军浩浩荡荡涌入南垒河,顿时河岸上下人声鼎沸,人欢鱼跃。

C.做学问应该反复熟读,才能温故知新,日益精进。

D.这家店虽然开在热闹的市区,但由于缺乏诚信,现在已经人迹罕至了。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能否进一步强化政府对留守儿童的责任,建立关爱留守儿童的长效机制,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关键。

B.对于社会上的一些不择手段仿造伪劣产品的不法企业,有关部门应予以严厉打击。

C.文学经典是我们共同的精神财富,诵读文学经典对提升修养、陶冶性情的作用是无可置疑的。

D.我们党的每一个基层工作者,都应该自觉地把党的宗旨落实在行动上,溶化在血液中,诵读在口头上。

5.给下列句子排序,最合理的一项是()(3分)

①讲故事当然需要技巧,没有技巧,即便故事的内蕴深厚,情节曲折回环,也可能被讲得寡淡乏味。

②但没有文化精灵,这些技巧方法就如徒有虚名的“屠龙术”。

③故事有无传播力,取决于其有没有文化内涵。在传播竞争的时代,讲故事成为制胜千里的一大法宝。

④唯其故事有魂,又讲得入神,方能相得益彰。

⑤因而,诸如绘声绘色、欲擒故纵、娓娓道来、扣人心弦的讲述方法都是讲故事人的“必杀技”。

A.③①⑤②④B.③①②④⑤C.②⑤④③①D.②⑤①④③

6.古诗文默写。(6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峨眉山月歌》)

(2)正是江南好风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3)子在川上曰:“________________,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4)________________,应傍战场开。(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5)《〈论语〉十二章》中,表达了对远道而来的朋友的欢迎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中写诗人登临城楼所望到的景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你为大家做《朝花夕拾》的荐读演讲,下面是演讲稿的片段,请按要求填空。

(5分)

亲爱的同学们:《朝花夕拾》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我建议大家读一读。在书中,有描述“我”与小动物为友的①________;有表现“我”在日本与师友交往的②________;也有反映“我”的家乡的赛会风俗的③____________。这些温馨的回忆里,蕴含着作者④__________________和⑤__________________,令人回味无穷。

(1)将下面篇目的序号填在①②③处的横线上。(3分)

A.《狗?猫?鼠》B.《阿长与〈山海经〉》

C.《〈二十四孝图〉》D.《五猖会》

E.《无常》F.《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G.《父亲的病》H.《琐记》

I.《藤野先生》J.《范爱农》

(2)在④⑤两处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短语。(2分)

8.综合性学习。(6分)

年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70周年华诞。学校开展了以“向祖国敬礼”为主题的系列活动。

(1)请为本次活动拟一则宣传语。(2分)

(2)下面是一位同学收集到的关于“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70周年华诞”的一则新闻,请你用一句话概括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不超过40个字)

(2分)

忆往昔,栉风沐雨,不忘初心。为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引导广大青少年继承和弘扬爱国主义光荣传统,6月2日,风华中学精心筹备的“我和我的祖国”——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活动暨第九届校园文化艺术节盛装启幕。

本次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展演,展示学校艺术教育的成果,发挥艺术教育的育人功能,培养中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良好的艺术修养,培养爱国主义情怀,引导他们求真、向善、尚美,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3)请根据下面的上联写出下联。(2分)

上联:伟大祖国气象万千江山似锦

下联:英雄人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探究(38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13分)

①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②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③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④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⑤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⑥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9.解释句中加点的词。(4分)

(1)与朋友交而不信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不堪其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饭疏食,饮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择其善者而从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2)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11.与成语“取长补短”的意思相近的一则语录是第________则;在学习文言文时只注重朗读背诵而忽视理解词语的意思,就很容易迷惑而无所得,如果让你针对这种情况从上述语录中选取合适的句子来劝勉自己,应选第________则。(2分)

12.请联系实际,谈谈你对“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体会。(3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9分)

孔子见罗雀者①

孔子见罗雀者,所得皆黄口②小雀。夫子问之曰:“大雀独③不得,何也?”罗者曰:“大雀善惊而难得,黄口贪食而易得。黄口从大雀,则不得;大雀从黄口,亦可得。”孔子顾谓弟子曰:“善惊以远害利食而忘患,自其心矣,而以所从为祸福。故君子慎其所从,以长者之虑则有全身之阶,随小者之戆④而有危亡之败⑤也。”

(选自《孔子家语》)

①罗雀者:张网捕鸟的人。②黄口:雏鸟的嘴为黄色,后又借指雏鸟。③独:唯独,只有。④戆(zhuàng):愚直。⑤败:祸乱,祸害。

13.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3分)

(1)所得皆黄口小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黄口从大雀,则不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孔子顾谓弟子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限一处)(2分)

善惊以远害利食而忘患

15.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故君子慎其所从。

16.你从本文中获得了哪些启示?(写出两点即可)(2分)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6分)

想起那年读书时

谷 煜

①真的,读书,是件特别好玩的事情。

②十来岁,三年级,天不怕地不怕的感觉,不管生疏,常常和同学去串门。到了别人家里,是安静的,不声不响,微笑,直盯着土屋墙壁上的黑白报纸。那些报纸,是一些富裕人家不知从哪里弄来的,贴在墙上,给土屋一点美观,不至于到处露着暗灰的墙皮。有字,可读,真好。

③看着看着,身子会趴下,因为,靠底下的一些字,实在是看不清了。而下面的报纸,往往是更旧一些,泛着黄色,伴随着一丝丝潮潮的味道。而于我,是温润,是隆重,闪着华丽的光,仿佛是琥珀。

④慢慢读完一面墙,真畅快呀。

⑤当时,除了课本之外,再也找不到书可读,偶然在同学家发现这样的“报纸墙”,自是欣喜若狂,也就有了这“串门”的雅好。

⑥慢慢的,很多人知道我喜欢“读字”,便有人告诉我,谁谁那里有小人书,可以借着看看的。听了那些陌生的名字,怵头,哪里认识人家呀?怎

么办?

⑦便央求妈妈去借,大人总会和人家说上话的吧。

⑧那时候的小人书,人人当宝贝的,自是不会轻易借出。便苦口婆心地求人家,一遍遍保证,不会弄丢的,不会弄脏的,不会弄扯的,一定按时还……终于,在人家一遍遍的叮嘱里,在犹豫的眼光里,拿到了小人书。

⑨抱着书,飞奔回家,小心翼翼放在床头一角,赶紧吃饭写作业,然后,扎在灯下,一声不吭,一页页,仔仔细细看过去。

⑩夜,深了,抚摸着小人书,恋恋不舍地睡去,天亮,它就该物归原

主了。

11还有让人欢喜的,是过年放鞭炮,很多鞭炮是用废弃的书本卷成的,鞭炮在炸开的刹那,很多带着字的碎片,仿佛一个个精灵,舞蹈着,纷纷而来。我笑着跑着去迎接那些碎片,在碎片里,看到一个个的“断句”,或者几个词语,那种此起彼伏的文字阅读,仿佛海边的波浪,一波波地涌动而来,真好。

12当然,也会有大的收获,就是包鞭炮的纸张是大一些的(有时放学路上也会捡到一张大大的报纸,然后一路开心),捡来,展开,抚平,偶尔会读到一段故事,也许没有开头,也许没有结尾,但有一些词:万水千山,碧波荡漾,寂静芬芳,花来衫里,影落池中……它们,总像是春天拂过的风,暖暖的,通身清透。

13拥有淋漓畅快的读书机会,是因为村里一户人家,做起了废品收购的买卖。他家的院子里,堆满了瓶瓶罐罐,纸箱书本。没有任何人邀请,我就成了人家的“座上客”,只要一有空闲,就跑到人家的院子里,那个小小的院落,被我一寸寸地丈量过了。也是在那个时候,我看到了一本本完整的杂志,一本本很旧很破,几乎还是繁体字的《西游记》《反唐演义传》……一路读起来,磕磕绊绊的,但总算能读过去。

14坐在小小的院子里,有书天地,满心欢喜。

15看不完的时候,要拿回家看,人家说不行。谁会无缘无故相信一个不认识的小姑娘呢?

16怎么办?

17偷呗。悄悄偷回家,连夜看,赶紧看。第二天去的时候,再悄悄把书放下,生怕人家发现找到家里来,那样,肯定会有一顿暴揍的。也会有晚放的时候,是因为看到了喜欢的地方,要抄下来,就会晚一些送过去。还好,一直没有发生“血腥”事件。

18慢慢的,条件好了,来到乡里读书,可读的书多了起来。但是,却因为爱熬夜,受到了妈妈的限制。为了防止妈妈批评我,我钻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看,电量没得太快,也不是长久之策,就和妈妈打游击战。

19那时候,没有雾霾,夜晚总是清亮亮的,我就盼着每个月的十五六,在月光下看,但眼睛看得疼啊,试了几次之后,也就放弃了。

20月光下,窗台边,一股清凉气,几声蟋蟀鸣的浪漫场景,却是在少年的记忆里,飘飘欲仙。

21后来啊,读书的种类,读书的桌子,读书的茶台,读书的座椅,读书的场地……慢慢丰富起来,读书的每一个刹那,都仿佛是时光滋养的花枝,慢慢开出耀眼的花来。

22多年以后,到底还是因为这书,生出了一些灵性,鲜亮了人生。

23蓦然回首,一路走来的读书时光,在阳光丽日里,散发着温暖、生动、可爱、亲切。一纸一片,在呼啦啦的青春里,依然于素色中呈现着夺目的光芒,素手拈花,好似故人来。这好玩的读书往事,想想就笑意盎然,关乎经脉,关乎底气,怎不值得终生记忆?

(原文有删改)

17.作者回忆了“那年读书时”的哪些事?请简要概括。(5分)

18.下面句子的语言富有表现力,任选一个角度加以赏析。(3分)

抱着书,飞奔回家,小心翼翼放在床头一角,赶紧吃饭写作业,然后,扎在灯下,一声不吭,一页页,仔仔细细看过去。

19.作者回味一路走来的读书时光,写了“素手拈花,好似故人来”的句子,句中的“花”指的是什么?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20.结合全文,说说文末画线句子有何作用。(4分)

这好玩的读书往事,想想就笑意盎然,关乎经脉,关乎底气,怎不值得终生记忆?

三、作文(50分)

21.请以《给老师点赞》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叙事完整;②中心突出;③不少于字。

第三单元达标测试卷

一、1.A 点拨:B项“绽”应读zhàn,“赠”应读zèng;C项“浸”应读jìn;D项“蜕”应读tuì,“愠”应读yùn。

2.B 点拨:A.宵—霄;C.浑—混;D.升—生。

3.D 点拨:“人迹罕至”意思是少有人来,多指偏僻荒凉的地方很少有人来过,与语境不符。

4.C 点拨:A项两面对一面,应删掉“能否”,或在“是”后加“能否”;B项不合逻辑,应将“仿造伪劣产品”改为“制造伪劣产品”或“仿造名牌产品”;D项语序不当,应将“落实在行动上,溶化在血液中,诵读在口头上”改为“诵读在口头上,落实在行动上,溶化在血液中”。

5.A 点拨:通读所给句子可知,除③句外,其他句子中都有承接上句的词语,故只有③句适合作为首句,排除C、D两项。⑤句紧承①句说讲故事的技巧,结合②句的“但”可知②句承接③①⑤句中所述的技巧做进一步说明,所以②句在⑤句之后,排除B项。故选A项。

6.(1)峨眉山月半轮秋

(2)落花时节又逢君

(3)逝者如斯夫

(4)遥怜故园菊

(5)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

(6)回乐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7.(1)①A ②IJ ③DE

(2)④深沉的情感 ⑤理性的批判

8.(1)示例一:神州同庆国庆,华夏共祝中华。

示例二:喜迎建国周年盛典,举国同庆盛世佳节。

示例三:欣望江山千里秀,欢颂祖国万年春。

(2)风华中学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活动暨第九届校园文化艺术节盛装启幕。

(3)奋发向上气势如虹

二、(一)9.(1)诚信。 (2)能忍受。 (3)吃。 (4)好的方面,优点。

10.(1)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浮云一样。

(2)博览群书广泛学习,并且坚定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

11.⑤ ②

12.示例:孔子虚心向别人学习的精神十分可贵,但更可贵的是,他不仅以善者为师,而且以不善者为师,这其中包含着深刻的哲理。他的这段话,对于指导我们处世待人、修身养性、增长知识,都是有益的。

(二)13.(1)都。 (2)跟随,跟从。 (3)回头。

14.善惊以远害/利食而忘患

15.因此君子应当慎重地选择所要跟随的人。

16.示例:一是不要只顾眼前利益;二是要多借鉴长者的经验;三是要有忧患意识;四是要谨慎择友;五是不仿效年轻人的愚蠢鲁莽。(写出两点即可)

孔子看到张网捕鸟的人,捕到的都是黄口的小雀。夫子问捕鸟的人:“唯独大雀捕不到,为什么呢?”捕鸟人说:“大雀容易警觉,所以不易捕到;小雀贪吃,因此容易捕到。如果小雀跟从大雀,就捕不到(小雀);如果大雀跟从小雀,也能捕到(大雀)。”孔子回头对弟子说:“容易警觉就远离了祸害,贪吃就忘记了祸害,这是出自它们的本性,但却由于所跟从的对象不同或得到福或得到祸。因此君子应当慎重地选择所要跟随的人,依靠年长者的谋虑就会有保全自身的凭借,跟从年少者的愚直就会有面临危险死亡的祸患。”

(三)17.去别人家读“报纸墙”;借小人书读;捡包鞭炮的纸读;到做废品收购买卖的人家的院子里读书;熬夜读书,月光下读书。

18.一连串动词,生动传神地写出了“我”得到书的喜悦心情,及对读书强烈的渴求。

19.句中的“花”指的是书。这句话生动地写出了作者回忆“那年读书时”的心情,表现了作者对往昔读书时光的怀念与依恋。

点拨:本题考查对文章中词语含义的理解。解答思路:解词+内容+情感。方法:联系词语本义,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感情。理解词语一般先理解其表面义,然后结合语境及文章内容,具体理解出它的语境义及所包含的情感。务必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

20.总结全文,点明主旨,呼应开头,强化作者对读书往事的怀恋。

点拨:解答时,根据题干要求,联系句子在文章中的位置,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进行分析。

三、21.思路点拨:首先明确写作对象是“老师”,当然这位“老师”可以理解为学校中为我们传授知识的老师,也可以理解为“能给予自己知识的人”“对自己有积极影响的人”。“点赞”表明这位老师的行为传递了正能量。写作时要联系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来写。 例文略。

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达标测试卷一、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30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殉职(xùn)狭隘(yì)热忱(chén)鄙薄(bì)B.纯粹(cuì)干涸(hé)坍塌(tān)酬劳(chóu)C.灼热(zhuó)滑稽(jì)恍惚(hū)抽噎(yē)D.附和(hé)呻吟(shēn)晕眩(xuàn)突兀(wù)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3分)A.麻木不仁沾轻怕重全神贯注漠不关心B.泼泼洒洒热情四溢刨根问底沉默寡言C.气喘吁吁烘堂大笑参差不齐惊慌失措D.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淡薄明志宁静致远3.下列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A.在国歌的伴奏下,升旗手小心翼翼地将国旗升到旗杆顶端,然后深深舒了口气。B.针对变幻莫测的市场形势,决策人一定要有见异思迁的灵活性。C.海信集团前任总裁刘洪新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满足用户的细分化需求,我们必须要精益求精。”D.市场上的童书质量参差不齐,如何正确选择成为困扰广大家长的难题。4.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在语文学习之旅中,我们将领会到名人的光辉形象。(将“领会”改为“领悟”。)B.“中国梦”不仅在国际社会产生强烈反响,而且在国内引发强烈共鸣。(将“在国际社会产生强烈反响”和“在国内引发强烈共鸣”互换位置。)C.通过调查,使我们了解了真实情况。(删掉“通过”或“使”。)D.为了防止今后不再发生类似的事件,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了安全措施。(去掉“防止”或“不”。)5.下列句子的排序,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中华饮食的发展鲜明地体现了“和”文化的思想精髓。________。大量外来食物品种能够进入中国并转化为饮食的有机部分,不仅在于地理条件与自然气候为其提供了生长发展的基本环境,更重要的还在于中国人将其放在“和”文化的平台上加以吸纳。①中华饮食起源于农耕文明,大量食物来自土地。②随着民族文化的交融,汉族逐渐接受了游牧民族的“肉食”饮食方式,扩大了食物范围,丰富了饮食结构。③翻开中国食谱,到底哪种是地道的中国食物或外来食物,人们恐怕已经模糊。④汉唐以来,中亚及东南亚等地的食物品种大量引进,增补了中华饮食品种。⑤近代以来,西方饮食理念与方式得到认同,具有现代特征的中华饮食形态逐渐形成。A.③②④①⑤B.①③⑤④②C.③⑤④①②D.①②④⑤③6.下列对课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A.《纪念白求恩》一文先叙后议,叙得简明扼要,议得精辟恳切,为议而叙,议从叙出,二者有机结合。B.《诫子书》是诸葛亮写给儿子的一封家书。通过智慧理性、简练严谨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C.《植树的牧羊人》通过一个孤独的牧羊人的故事,赞美了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D.《走一步,再走一步》主要通过“我”悬崖脱险的经历,告诉人们不要畏惧困难,只要把大困难分解成一个个小困难,逐一克服,就能赢得最后的成功。7.阅读名著选段,回答问题。(4分)大圣飘飘荡荡,左沉不能落地,右坠不得存身,就如旋风翻败叶,流水淌残花。滚了一夜,直至天明,方才落在一座山上,双手抱住一块峰石。定性良久,仔细观看,却才认得是小须弥山。大圣长叹一声道:“好厉害妇人!怎么就把老孙送到这里来了?我当年曾记得在此处告求灵吉菩萨降黄风怪救我师父……”(1)选段中的妇人是______________。(1分)(2)妇人为何不肯借给大圣宝物,反将其扇走?请简述原因。(3分)8.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各题。(8分)材料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年向全世界发出“走向阅读社会”的召唤,要求社会成员人人读书,让图书成为生活的必需品,让读书成为每个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致力于向全世界推广阅读、出版和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希望居住在世界各地的人,无论你是年老还是年轻,无论你是贫穷还是富裕,无论你是患病还是健康,都能享受阅读的乐趣,都能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做出过巨大贡献的文学、文化、科学、思想大师们,都能保护知识产权。(1)用一句话概括材料一的内容。(不超过15个字)(2分)(2)材料二是“世界读书日”的宣传图片。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介绍画面内容,并分别说说两幅宣传画的寓意。(4分)(3)请你为“世界读书日”活动拟写一句宣传标语。(2分)二、阅读探究(40分)(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11分)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诫子书》)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3分)(1)传不习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夫君子之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意与日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1)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2)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11.诸葛亮提出的“君子之行”应包括哪几点?(2分)12.两文内容上都强调了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什么?(2分)(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3分)①读书是一个人成长的重要途径。读书的方法多种多样,但循序渐进是最基本的方法。②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都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完善的。读书也一样,必须由少到多,由浅入深,逐步理解、消化、吸收。“万丈高楼平地起”,大楼要一层一层往上盖,书也要一点一点认真读。正如清代陆清献在《示儿书》中所说:“一日所读虽不多,日积月累,自然充足。”读书如果违背了循序渐进的规律,急于求成,就好像肚子饿时吃饭,狼吞虎咽,囫囵吞枣,不仅没能品尝到菜肴的滋味,甚至可能会因噎废食。数学家华罗庚也说:“学习上切忌好高骛远,急于求成。学得不扎实,你想来得快些,结果反倒慢了。”可见,循序渐进是一种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读书方法。③任何学科的知识体系都是由浅入深建立起来的,起点都是基础知识。循序渐进的读书方法是与学科知识体系的特点相适应的,因此,读书就要从基础知识开始。杰出的科学家都是从最简单的加减乘除开始学起,杰出的画家都是从最简单的线条和色彩开始练起,杰出的文学家也都是从最简单的遣词造句开始写起。他们都是在起点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才会不断提高,有了后来的成就。这充分说明打好基础,循序渐进,才会取得好的结果。④在循序渐进的阅读中,随着对内容理解的不断加深,人们会产生更深入的思考,因而循序渐进的阅读就成为读书者进步的阶梯。南宋哲学家朱熹曾说“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这是他对自己读书经验的总结。他曾每日从《礼记》《左传》等经籍中选取两段,反复阅读,出口成诵,进而不断思考,融会贯通,最终形成自己的思想。正是这样,他才成为伟大的哲学家。⑤青年人读书欲望很强,读书劲头很大,这是可喜的现象。但有些人读书贪多求快,“在空中起跳”,忽视打好扎实的基础,违背了循序渐进的规律,结果收效甚微。因此,一个人只有掌握了正确的读书方法,才能日益精进。13.上面的文章告诉我们的一个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限12个字以内)(3分)14.阅读全文,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第②段分别引用陆清献和华罗庚的话,来充分论证本段的观点。B.第③段论述的重点是:任何学科知识体系的起点都是基础知识。C.第④段先说对内容理解的加深会带来思考的深入,据此提出观点,再用朱熹的言行做证明。15.下面是《论语》中关于学习的两则语录,哪一则有助于你理解上面的文章?请简要说明理由。(4分)①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②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16.除了本文所提到的读书方法,你还有哪些好的读书方法?请结合学习实践谈谈最让你受益的一种读书方法。(3分)(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6分)跑着跑着就到了王 纯①上师范学校的时候,我被选拔为学校的运动员。我爆发力比较强,擅长短跑,常常参加短跑比赛。到了学校一年一度的冬季越野赛,体育老师对我说:“万米越野赛,你也要参加!”我听了,惊讶得张大嘴巴,不情愿地说:“万米?我不擅长长跑啊!”老师笑笑说:“试试吧,就当作锻炼,能跑多远就跑多远,坚持不下来也不要紧。”②越野赛那天,我在起跑的枪声中迈开了脚步,心里却想:跑到哪儿算哪儿吧。因为平时短跑训练得比较多,所以刚开始我就迅速超越了身边的很多同学。跑了一段以后,我找到了一种合适的节奏,跑起来并不觉得累。就这样,我慢慢地进入了状态。赛程过半的时候,我已经跑到了队伍的前半部分。这时我感到累了,但看着前面的人一个个被我超越,我还是鼓足勇气跑了下去。当跑到一定程度时,我竟然感觉不到累了,双脚有节奏地向前奔去。学校里有很多长跑健将,之前我都难以望其项背,现在竟然能够一个个超越他们。这种成就感支撑着我继续跑下去。我对自己说:“好好跑,能跑多远就跑多远!”③跑着跑着,我竟然看到了终点!心中忽然升腾起一股莫名的力量,这时我加速奔跑,开始冲刺。因为经常练习短跑,所以在冲刺过程中,我所向披靡,一路超越了所有选手,冲到了最前面。当第一个冲到终点时,我自己都恍惚了:这是真的吗?周围响起欢呼声,体育老师跑过来冲我竖起大拇指,说:“好样的!让我刮目相看!”我创造了自己的奇迹!连我自己都感到不可思议,这次胜利是我无论如何都没有想到的。④有时候,人的能力真的是无穷的,你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能跑多远,但跑着跑着,就战胜了自己。蓦然回首,一切都成了身后的风景,你已经成为一个全新的自己了!你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广阔天地,也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大境界。⑤其实,很多时候都是这样,我们并没有什么远大的目标,但不停地向前奔跑,跑着跑着就豁然开朗起来。记得多年前,我爱上了写作,每天都像一只舞蹈着的蜜蜂,不停地采集花粉、酝酿蜂蜜。我把从心中流淌出来的文字一个个写到纸上,心想,如果有一天,我的文章能发表在报刊上,哪怕只有一篇,那该有多幸福啊!散发着新鲜油墨味的报刊,一定有文字的馨香,闻一闻,会像酒一样醉人吧?就这样,我写着写着,真的闻到了像酒一样醉人的文字的馨香。于是我更加沉醉于写作。如今,我已经在各地报刊上发表了多万字的文章。很多文友向我请教写作经验,我只说了三个字:“写下去!”⑥我的一个朋友,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成功人士。他的生意做得很成功,资产过千万。有一次,当大家谈起小时候的梦想时,他说:“我小时候想,如果每天都能吃上白面饼,这辈子就值了!”我笑了,想起作家莫言曾说过,他小时候的梦想就是一日三餐都能吃上香喷喷的饺子,然后就是想娶石匠的女儿当老婆。⑦或许,我们不曾有过什么鸿鹄之志,以为自己是一只飞不高也飞不远的麻雀,但只要你肯坚持,说不定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成功。⑧你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能跑多远,所以就坚持跑下去吧!跑着跑着,就跑到了春暖花开的彼岸。17.根据上下文,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学校里有很多长跑健将,之前我都难以望其项背,现在竟然能够一个个超越他们。18.根据文章内容填空。(用原文语句填写)(4分)“我”没想过自己能得长跑冠军,但是跑着跑着,就成冠军了;“我”没想过成为大作家,但写着写着,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的朋友小时候只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做生意做着做着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赏析文中第⑤段中画线的语句。(3分)20.作者在叙事时是怎样安排详略的?(3分)21.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董卿说过一句话:“人的潜能其实远超过自己的想象,你不挖掘就永远不会知道。”结合董卿的话,谈谈你对本文最后一段的理解。(4分)三、作文(50分)22.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场独特的旅行。旅途中的我们播种希望,放飞梦想,享受快乐,也体验忧伤……我们在前进中感知世界的奇妙,也收获生命的成长。请以《一段________的旅程》为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②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③不少于字。第四单元达标测试卷一、1.B 点拨:A项“隘”应读ài,“鄙”应读bǐ;C项“稽”应读jī;D项“和”应读hè。2.B 点拨:A项“沾轻怕重”应为“拈轻怕重”;C项“烘堂大笑”应为“哄堂大笑”;D项“淡薄明志”应为“淡泊明志”。3.B 点拨:“见异思迁”的意思是看到别的事物就改变原来的主意。常表贬义。4.A 点拨:A项搭配不当,应把“领会”改为“感受”。5.D 点拨:语段主要讲中华饮食的发展,①句介绍中华饮食的起源,可确定①句为首句,排除A、C两项;②句写汉族接受了游牧民族的饮食方式;④句讲了汉唐以来中华饮食品种的增多,⑤句讲的是近代以来的变化,④⑤句应相连;③句总结说明“和”文化对中华饮食的影响——分不清中国食物与外来食物,应为尾句,排除B项。故选D项。6.A 点拨:《纪念白求恩》一文运用的是“夹叙夹议”的手法。7.(1)铁扇公主(罗刹女、铁扇仙)(2)因为她的儿子红孩儿擒了唐僧,孙悟空为了搭救师父,请来南海观音把红孩儿收服了做善财童子,使她母子分离。8.(1)“世界读书日”的设立和宗旨(目的)。(2)内容:第一幅图,书籍卷成了望远镜的样子;第二幅图上,两摞书搭成了秋千架,一个女孩悠然地荡着秋千。寓意:第一幅图寓意通过阅读,掌握了知识,我们就可以知道更多,看得更远;第二幅图寓意阅读会使人心情愉悦,生活快乐。(3)示例一:最是书香能致远,读书之乐乐无穷。示例二:阅读,可以让我们看得更远。示例三:让我们来一场放飞身心的阅读之旅吧!二、(一)9.(1)老师传授的知识。(2)德行。 (3)意志。10.(1)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浮云一样。(2)不学习无法增长才干,不立志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1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12.重视品德修养。(二)13.读书需要循序渐进 14.B15.示例一:我认为第一句话有助于理解上面的文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意思是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借这一点当老师了。这一观点与文章中心论点“读书需要循序渐进”相符合,温习学过的知识的过程中随着理解的加深,就会产生更加深入的思考,因而,循序渐进的阅读就更加有助于读书者的进步,与原文论点表意一致,所以我认为第一句更有助于理解文章。示例二:我认为第二句话有助于理解上面的文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疑惑。这一观点与文章中心论点“读书需要循序渐进”相符合,循序渐进地阅读,才可以在不断学习的同时思考所学习的内容,也就保证了我们的阅读是有收获的,反之如果违背了循序渐进的规律,就会囫囵吞枣,不能深入思考,导致阅读没有收获,所以我认为第二句更有助于理解文章。16.略。 点拨:言之有理即可,注意要结合自己的学习实践。(三)17.指能够望见别人的颈的后部和脊背,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18.在各地报刊上发表了多万字的文章 每天都能吃上白面饼做得很成功,资产过千万 只要你肯坚持,说不定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成功19.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自己比作舞蹈着的蜜蜂,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自己爱上写作后每天积累素材、勤奋写作的情景。20.作者先详细叙述自己参加长跑比赛得冠军的事,后又略写自己爱好写作发表了多万字的文章和朋友做生意成功的事。21.人的潜能到底有多大,自己其实不知道,这就需要我们积极挖掘自己的潜能。坚持去做某一件事,往往在不知不觉间就成功了。三、22.思路点拨:题目可补充的内容很多,如快乐、难忘、温馨等。补充了题目,就确定了立意。审题时要注意“旅程”一词。“旅程”往往意味着一段经历,一个变化发展的阶段。写作时,要联系自己的亲身经历,写出真情实感。结尾要有简短的议论,以深化文章主题。可以适当引用诗文名句以增添文采,或采用小标题的形式使文章形式新颖。 例文略。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期中测试卷(一)

[时间:分钟 满分:分]

一、基础与运用(27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2分)

A.朗润(rùn) 应和(yìng)着落(zháo)精神抖擞(sǒu)

B.贮蓄(zhù)莅临(lì)粗犷(kuǎng)咄咄逼人(duō)

C.侍弄(shì)分歧(qí)一霎(shà)煞有介事(shà)

D.攲斜(qī)啄食(zhú)难堪(kān)人声鼎沸(dǐng)

2.下面各项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

A.感慨 澄清 奥秘 花团锦簇

B.确凿 云霄 博学 各得其所

C.祷告 遮蔽 徘徊 波光粼粼

D.静谧 诀别 烂漫 翻来复去

3.下面加点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2分)

A.今天你穿得这么花枝招展的干什么?害我差点儿没认出来。

B.他们重现了一项古老的、几乎已被遗忘的技艺:在众目睽睽下让物品不翼而飞。

C.他说话总是咄咄逼人,气得我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D.小亮对这个问题有点恍然大悟,半天没有反应过来。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A.电影《老师·好》自3月22日全国上映以来,不断引发观影热潮。到目前,《老师·好》在同日上映影片中票房、上座率均居首位。

B.历代不少石碑为名家撰写,因此石碑上的刻文成了书法大家真迹的集中场所。

C.相关专家呼吁尽快成立防控校园欺凌有效机制,以便及早干预、发现和制止欺凌行为。

D.自共享单车在衡阳运营以来,因外观时尚、轻便易行、收费廉价、随借随还等优点而深受人们的喜爱。

5.在横线上补写句子,要求符合语境,与前面的句子句式一致。(2分)

我敬畏自然中浩瀚的事物。我敬畏霜雪中的松柏,坚毅挺拔;敬畏风雨中的小草,柔韧顽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然界中的一切都值得我们敬畏。

6.下列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作者是鲁迅,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B.《再塑生命的人》作者是海伦·凯勒,英国作家、教育家、慈善家。

C.《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后人尊称为“圣人”“至圣先师”。

D.“子”是古代对男子的尊称。如孔子、老子、庄子等都是对古代先哲的尊称。

7.填空。(6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2)枯藤老树昏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3)______________________,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峨眉山月歌》)

(4)《〈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告诫人们要善于时时刻刻向他人学习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名著阅读。(3分)

鲁迅先生回忆自己从年幼到青年时期的生活经历的一部散文集是《__________》,《藤野先生》是其中的一篇。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在日本________(地名)学医时的生活,其中的“讲义事件”和“幻灯片事件”令他感受到身为弱国国民遭受的屈辱,同时也看到国人的麻木,这使他产生了____________的想法。

9.(综合性学习)某中学将开展“弘扬中华文化,走近传统书信”的语文活动,邀请你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6分)

(1)任务一:请阅读该校学生使用书信情况的调查表,简述你的探究结果。(写两条)(2分)

某中学学生使用书信情况调查表

项目

年级

从未写过信

学应用文时写

寄贺卡时写

七年级

94.4%

1.1%

4.5%

八年级

90.6%

5.2%

4.2%

九年级

88.8%

7.3%

3.9%

探究结果: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任务二:根据以上调查情况,该校发出欣赏名人书信,用书信交流学习心得或生活感悟的倡议。可是你班的张小华同学对此不感兴趣,仍热衷于聊QQ、玩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odihuang.com/mhyz/651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