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ldquo种rdquo到ld

(本文作者为北京教学植物园高级教师、全国十佳优秀科技辅导员)

“门、纲、目、科、属、种”是植物界最常用的几个分类阶元,“种”是其中最小的层级,也是最基础的层级。很多人开始识别植物都是从“种”开始的——“这是蒲公英”“那是月季”;随手翻开一本植物志,里面的内容也大都是精确到种的——“贴梗海棠””垂丝海棠”“西府海棠”……

这就给我们留下了一种印象,那就是认识植物就必须要从“种”抓起。事实情况真的是这样吗?将牢记“种”的特征作为植物分类学入门的金钥匙,这一经验真的高效吗?

《英国皇家园艺学会植物分类指南》这本书为我们回答这个问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

这本书没有在“种”的层级上呈现信息,而是将描述的层级提升到“科”的层面上,从数百个科中选择了75个常见的科,从“规模”“分布范围”“起源”“花”“果”“叶”“园艺应用”等方面进行概括性的描述。这种“浓缩精华”一样的呈现方式可以帮助读者迅速抓住主要矛盾,建立起植物分类学的框架,而不会迷失在一条条零碎的信息之中。

如果用摘葡萄来打比方,按“种”的方式认识植物就像是一粒一粒摘葡萄,虽然可以看清每一粒葡萄的样子,但是葡萄一多就容易混淆不清了;而按“科”认识植物则相当于依据植物学家们总结出的方法,一串一串地摘取同类的葡萄,这样速度就快多了,进步也更显著。

《英国皇家园艺学会植物分类指南》目录(向左滑动查看全部)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书依据的分类系统(也就是“葡萄串”)是最新的APG分类系统,应用了最新的植物系统演化的研究成果,分类方式更符合自然演化的规律。比如“槭树”和“七叶树”以前被归在“槭树科”和“七叶树科”,现在均被调整到“无患子科”,类似地,“毛地黄”“柳穿鱼”这些常见花卉从以前的“玄参科”搬家到了“车前科”。这些调整反映出的是人们在分子层面对植物认识的不断加深,是应用基因测序技术在植物演化领域做出的探索和尝试。对于直接阅读本书的入门新手来说,这相当于直接安装最新版本的软件,对于适应了旧分类系统的行家老手来说,也提供了一个软件升级的机会,何乐而不为?

认植物不仅需要理论指导,更需要亲身实践。去哪里实践?最便捷的方式就是到身边的公园、植物园和绿地中去,而这些地方充满了人工驯化的各类园林园艺品种,普通的野外手册就显得有点无能为力。而本书作者融入的园艺学视角就显得更有针对性。比如一向被花友视为分类“老大难”的菊科,此书中举例、绘制解剖图所引用的植物均是园林常见花卉,比如松果菊、矢车菊、欧洲千里光、向日葵等,这就极大地增加了读者在公园中进行对比观察、进而快速掌握结构特征的可能性,让学习变得更高效。

左:松果菊(Echinaceapurpurea)

右:欧洲千里光(Seneciovulgaris)

菊科植物看上去像单朵“花”的结构其实是由微小的花聚集而成的花序,是若干真正的花的复合体。很多菊科植物的花序有两种类型的小花,其区别在于花瓣。盘花有对称的花冠管;边花则不对称,其花冠管在开放时呈唇形而偏于一侧。蒲公英属只有边花,而欧洲千里光只有盘花。

图片来源:外研社《英国皇家园艺学会植物分类指南》

除此之外,准确的翻译、精美的插图、细腻的装帧等都进一步增加了这瓶“浓缩精华液”的实用性,能帮助更多喜爱植物的人享受和植物相知的乐趣。

往期精彩回顾

“动森”植物学:如何靠种蓝色玫瑰一夜暴富?

一把进入植物世界的钥匙

从“爱在滴血”到“威廉小甜甜”,植物给你讲个lovestory

直到我见到了这本植物书,情况才发生了巨大的改观

北大教授告诉你:养花种草能有什么学问?

赠书|一个不同以往的春天,从此打开

外研社科学出版

e

长按识别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odihuang.com/mhyz/532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