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分享
Readingsharing
读书月
能手工作站读书活动(第6期)
阅读时间:年5月1日---年5月13日
共读书目:《品中国文人》
阅读进度:第页----第页
共读带头人:李芳
读书人:工作站全体成员
作业:字左右阅读感悟。
上交时间:年5月13日前
本期作业展示:
0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Readingsharing
举世皆浊我独清
李芳
一个让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名字------陶渊明。《桃花源记》让我认识了他,让我知道了他内心的所向往;《归园田居》让我了解了他对官场的厌恶及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说明他是一位清高,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诗人;《归去来兮辞》让我读懂了他遗世独立,心胸独旷的乐观精神。
陶渊明带给我的都是积极的影响,给我的感觉总是那么的正直和清高,他的“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故事,应该人人皆有耳闻,这也充分地体现了他自身所有的美好品质。
然而,我又觉得他的一生是那么的不如人愿,因为“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于是便有了“遂见用小邑”,做官并非是他自己的心愿,但是,由于这些外界因素的所驱使,他是别无选择。而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如果让我们去做自己所不想做的事,那种心情该是多么的难过。
陶渊明在归隐田居后写了许多以山水田园为题的题材的诗作,他应该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位田园诗人,他写的每一首诗或词,语言都让人感到很质朴、简练。
陶渊明,他的一生不知该用怎样的词去描述,或悲或喜吧,这只有他本人所能领悟到的,但是我们所能感受到的是留给后人的一批又一批的财富——文学。
他的成功和喜悦让我们一同陪他分享;他的失败和悲伤让我们一同陪他承担;至于他的一生中的遗憾,就让后人来弥补他吧!
“有的人死了,他却活着”。我想:陶渊明也在其中吧!
02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Readingsharing
至真陶渊明
——《品中国文人》之陶渊明
任焕娣
陶渊明,被奉为隐逸之宗,田园诗歌之祖。作者刘小川对陶渊明也颇为尊崇和欣赏,不惜笔墨,用一万多字的篇幅来写陶渊明,笔墨之多和本书写司马迁的篇章相当。喜欢陶渊明,不止作者,还有苏东坡、欧阳修等诸多后代大家,近代梁启超、王国维、闻一多、朱自清……陶渊明在后代文人的那里已经成为一种精神符号,形成一种文化谱系。不仅如此,和他同时代生活的各个阶层,都有其崇拜者,官员宠臣想要结交他,街头布衣模仿他,左邻右舍与他无比亲近,陶渊明在哪,都是那个“风流人物”。然而,这种风流,却是那般接地气,他活出了所有人都想要却无法达到的那种境界:真。
陶渊明的真,真在他的平凡。他是一个平凡的父亲,为了五个儿子,为了家庭责任,会委屈自己,涉足官场;为了养活家人,躬耕陇亩,或办私学;偶有冻馁之患,甚至要去乞讨。
他是一个和蔼的亲邻,扛着锄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田陇劳作,闲话桑麻。会去东家喝酒,西家串门;调解邻里纠纷,家庭矛盾。他短褐穿结,箪瓢屡空,和邻里一样贫穷,大家相处也毫无压力。他也要接受这种选择造成的人生遗憾,五个儿子都养活了,但没有一个有出息。
作者刘小川在文中认为,说陶渊明是隐逸之宗是不恰当的,因为他始终都没有隐逸过,他只是选择了另一种生活方式,他始终都立足尘世,俗世,从未逃避和远离。他逃离的只是官场而已。从这个角度来看,陶渊明隐逸之宗的名号,确实是后人给他贴的标签,引人误读。
陶渊明的真,真在他的性情。苏轼有真性情,屡受委屈却依然直言弊政,不吐不快。陶渊明有真性情,督邮视察摆谱,他卷起铺盖卷星夜辞官,回归乐土。“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不能因为温饱吃穿而束缚精神的自由,“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那就及时回转,换一种生活。他珍视精神自由,哪怕到最底层,做一个农民。苏轼最喜爱赞赏的就是陶渊明,他的诗真、恬静,苏轼研读,对他的诗和韵作过多篇。苏轼的本真和可爱,陶渊明是其背后的大宗师。真性情的人是互相吸引的,陶渊明受着司马迁的影响,他自己又影响着苏轼以及后世许许多多的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种生活,为每一个中国人所向往。“世外桃源”是他描绘的中国式理想家园。真性情,不做作,才能亲近自然,接近灵魂的本质。借助陶渊明的诗歌,我们来到心底最纯净的地带。
有着这份真性情,他不计较门第。他在自传中以“五柳先生”自称,自我介绍是“不知何许人也”,他去掉身份印记,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