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先生的成就真实不虚,她的学术成果解决了实际问题,事实具在,不容否认,并且,得到科学技术学术共同体认可——荣获诺贝尔奖,有目共睹。
屠呦呦又存在争议,就在现实,不必讳言。争议的不是屠呦呦其人,而是屠呦呦学术成果提取的青蒿素属性,青蒿素是西药?还是中药?屠呦呦从植物青蒿成功提取青蒿素,是西药研发的成果?还是中药的发展?进一步地,屠呦呦先生受葛洪《肘后方》启发,改进提取方法从植物青蒿成功提取“青蒿素”,这一成果是否属于“中西医结合”?若是,中西医结合的学科属性又是什么——是西医?还是中医?退一步地讲,中西医结合既不属于西医也不属于中医,是独立的学科?更为深刻的争议是,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学科独立性是否存在?
屠呦呦的争议,便是对上述系列问题不同的理解与回答,各持己见而不能够统一。问题出在哪儿呢?
仅从学术立场看,问题出在主体上,主体的问题是,对青蒿素属性的认定产生了严重分歧。分歧在于对青蒿素属性的界定,主体是站在西方文化的立场,还是站在东方文化的立场,因为主体选择的文化立场不同,决定了青蒿素属性的不同。
从青蒿素的事实和诺贝尔奖两个方面说一点看法。青蒿素,是以化学结构的命名,毫无疑问,属于西方文化学科范畴。青蒿素的药学作用,遵循西药理论:实体作用于实体,即青蒿素作用的对象是“虐原虫”,青蒿素药学内涵符合西药所有特征,临床应用治疗西医学命名的“虐疾”疾病。青蒿素西药属性毋庸置疑。青蒿素只有被主体赋予杀灭虐原虫之意义时才成为西药。青蒿素成为西药,是植物青蒿决定的,是主体——携带西药意义之人造成的。
青蒿本是大自然一种植物,被主体赋予“性味归经,升降浮沉”之意义时,成为一味中药,具有“清虚热”、“化湿”的功效,最特殊的功用是治疗虐疾寒热,称为“截虐”。青蒿成为中药,是植物青蒿决定的,是主体——携带中药意义之人造成的。植物青蒿只有被主体赋予“性味归经,升降浮沉”之意义时才成为“中药青蒿”,而青蒿素不具有“性味归经,升降浮沉”之中药意义,青蒿素并不等同于“中药青蒿”,青蒿素不是中药。青蒿、青蒿素,是否成为中药或西药,与主体携带的意义有关。不论是中药还是西药,并不是与主体无关的存在。
植物青蒿,不等于“中药青蒿”,青蒿素,不等于植物青蒿,更不等于“中药青蒿”。植物青蒿,只可能是一种烧柴;植物青蒿被赋予中药之意义就成为“中药青蒿”,具有“清虚热”、“化湿”和“截虐”的中药作用;植物青蒿提取物青蒿素被赋予西药之意义,便具有“杀死虐原虫”的西药价值。植物青蒿、中药青蒿和青蒿素三者并不等同。中药青蒿和青蒿素与植物青蒿有关系,而青蒿素与中药青蒿之间没有关系。
屠呦呦的诺贝尔奖颁奖词明确肯定,“屠呦呦是第一个发现青蒿素对杀死疟疾寄生虫有显著疗效的科学家”。说明科学技术学术共同体承认的是“青蒿素”的医学价值,而非“中药青蒿”的医学价值。青蒿素的属性是西药,屠呦呦的学科身份理所当然是西药科学家。
接下来的问题是,屠呦呦受“中药青蒿”治疗虐疾的启发,改进提取方法从植物青蒿成功提取“青蒿素”这一行为,是否属于“中西医结合”?如果属于中西医结合,那么,中西医结合的属性又是什么?如果中西医结合的属性是中医,那么,中医又是什么呢?同样,如果中西医结合的属性是西医,那么,西医又是什么呢?显然,中西医结合的属性什么都是,又什么都不是!假定中西医结合是独立的新医学,如果认为从植物青蒿提取青蒿素,就是中西医结合,那么,这是张冠李戴、偷换概念。因为植物青蒿只有被赋予“性味归经,升降浮沉”时才成为“中药青蒿”,事实是,青蒿素的提取与植物青蒿有关,与“中药青蒿”无关,或者说,从植物青蒿提取到青蒿素,并非是因为只有当植物青蒿被赋予“性味归经,升降浮沉”之意义后,才能够提取得到青蒿素。青蒿素为“西”,提取青蒿素这一行为的“中”又是什么呢?显然是“中西医结合”论者将植物青蒿等同于“中药青蒿”,岂不是张冠李戴、偷换概念?举例来说,如果认为青蒿素是中药,那么,黄连素是中药还是西药?特别是地高辛、西地兰,是中药还是西药?而地高辛、西地兰是早已公认的西药。从黄连等植物提取黄连素,从毛地黄等植物提取地高辛、西地兰,是否也是中西医结合呢?地高辛、西地兰不再是西药了?
事实上,青蒿素的成功提取,再次验证借鉴中药之功效研发西药,是西药发展一个新的方向,进一步肯定,中药是西药研发一个新的领域,或者说,中药将继续成为西药研发新的开阔地。
青蒿素,是西药研发的成果,西药属性明确,青蒿素不是中药。如果屠呦呦先生以西药的成就身份被推荐为“改革开放作出杰出贡献的个人”,当之无愧;如果以中药的成就身份推荐为“改革开放作出杰出贡献的个人”,名不符实!
争议不在屠呦呦的学术成果是否具备推荐资格,引发争议的是推荐部门对“青蒿素”属性的认定,对屠呦呦先生学科身份属性的认定。认定青蒿素为中药,是对事实的歪曲,以改进提取方法从植物青蒿提取青蒿素的成果,认定屠呦呦先生是中药学家,也是对屠呦呦先生的学科身份不够尊重。对此,中医界及相关人士,提出质疑甚至反对意见,实属正常的学术表达,有关部门理当广泛听取。中医传承发展,难免也需要学术争鸣,防止和反对中医药学术交流,只是一家自话自说,甚至沦为“山头化”、“政治化”。
作者简介:陈家功,男,~.辽宁普兰店人,毕业于原大连市卫生学校医士专业,最高学历中医学本科。曾工医院,年开办瓦房店陈家功中西医结合科诊所。中医执业医师、西医执业医师。北京中科白癜风爱心公益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三级专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