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坞根岭,冷饭挂(套、吊)头颈。”在浙江温岭市和玉环且,上了五六十岁年纪或经常看报纸的读者,对这一民间俗语不陌生。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竹(坑)坞(根)公路的建成和坞根隧洞的打通,不仅坞根岭被人们遗忘,就是这句流传了数代的民间俗语也渐渐从我们记忆中淡去了。
坞根岭真有传说中的那么艰难吗?
怀着一份好奇心,不久前的一个周末,记者孤身独人,穿越了十里坞根岭。
那天上午8时许,记者驱车从温岭市区太平出发,在温峤镇一个叫梅溪的地方停好车,开始向坞根岭进发。梅溪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或者说是一个很大的村,正宗的梅溪村所在地在江厦森林公园边上,而翻越坞根岭起点处的梅溪,是位于温坞公路岭脚至界坑(沿盘)中间的一个小自然村,俗称梅溪岭脚。
车停梅溪岭脚,随便问一个上了年纪的村民,都会热情地给游客指路,并尽他所知详细地介绍路况。
记者穿越的那天上午,梅溪村有一个老阿妈正好到山上做佛事,她与记者一路同行,同记者聊起了十里坞根岭的昨天和今天。
看着两边的杂草,老阿妈说,现在好多了,前几年,因为多年没人行走,坞根岭差点被两边长出来的杂种和树木掩盖了。前年,梅溪村干部买来除草剂,叫人把路两侧的草喷了一遍;今年前些时候,又有几个经常沿此路早锻炼的村民,自己动手割倒了路边的杂草,才有今天的样子。
脚踩凄凉的坞根岭,老阿妈向记者回忆起了坞根岭昔日那热闹的场面。
解放前,没建造温坞公路的时候,坞根附近一带的群众进城,都要从坞根岭经过,每缝温岭街(温西)集市日,从玉环楚门等地到温西赶集的乡民,挑担提篮,凌晨两三点钟的时候,路上就行人如织,吱吱喳喳的说话声一两里外都听得到。
现在的坞根岭早已没有了老阿婆记忆中的熙熙攘攘景象,一年到头也没有几个路人经过。但对久坐办公室的城里市民来说,找机会走一下坞根岭,应该是一种享受。
坞根岭名声在外,但海拔高度其实不高,据资料记载,只有米。从溪岭脚沿石阶而上,大约有三百来米的快速上升路段,坡度不陡,直线升高不到百米,然后都是一些很平缓的石阶甚至平路。
穿越坞根岭,眼睛、耳朵和鼻子都是一种美好的享受——满目的青山绿草,令人心旷神怡;耳边不时传来的“画眉”、“布谷”鸟叫声,很容易使人不自觉地跟画眉打起口哨;道路两侧宽叶树光合作用释放出的氧气,沁人心脾,一周工作后的疲劳顿时云消雾散.......
留意一下,会发现沁人肺腑的花香来自道路两侧的金银花、栀子花,这是盛夏时节;如果在春天,应该有兰花之类花香进入行人鼻孔;如果是秋天,假使你认识较多的植物,估计可以从山上摘到白花猕猴桃、山楂等味道鲜甜的野生果子.......
春夏两季穿越坞根岭,还会看到一种花朵色彩鲜艳、花茎挺直,一串串极像在风中摇曳的铃铛的草本植物,上前细看,花冠别致、成倒钟状、整束成总状花序,而叶片很像吊兰。坞根镇农科员李小福告诉记者,这就是鼎鼎有名的药材毛地黄(地虫兰),不仅温岭,不仅浙江,就是整个中国,也只有坞根种植毛地黄。上海人民制药厂委托坞根农民定量种植,从毛地黄叶片中提取毛地黄毒苷,生产制做的西药是治疗心脏病的正统药物。不过花只是毛地黄的次品,真正的药材是毛地黄的叶片。一亩毛地黄产值元至元,成本不过元。因为是制作药品,厂方控制种子限量种植,每年仅种亩。
穿越坞根岭,可以从路上远眺七一塘。七一塘也许没什么名声,但中国第一座双向潮汐电站-----江厦潮汐试验电站就建在七一塘上。
江厦潮汐试验电站是利用潮汐资源进行反向发电的海洋能开发工程,年3月由国家计委批准建设,列入国家“六五”期间科技攻关项目,年第一台机组并网发电,年底建成,拥有5台双向贯流式机型潮汐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3千瓦,仅次于法国朗期电站和加拿大安娜波立斯电站,居世界第三,全国第一。
穿越坞根岭,除了享受大自然赋予的色香味外,还可看到一个历史留下的小景点——戚继光磨刀井。
穿越坞根岭,在即将到达最高处大地山村旁,有一个正在建造的很不起眼的小水井。村里老大爷说,他爷爷的爷爷的爷爷一代代传下来说,这是戚继光当年抗倭时磨刀的水井。
据县志记载,嘉靖四十一年(公元年)四月二十五,倭寇余人乘船自隘顽登陆,屯兵石桥,企图向温州进犯。抗倭英雄戚继光获悉情报后,随即命令部队将领埋伏于坞根岭。待倭寇过半时,伏兵四面出击,斩敌60余人。倭寇见势不妙,败退石桥。戚军乘胜追击围攻,歼敌大部,余寇奔海而逃,戚继光命令驻守松门的指挥官胡震伏击于大麓下洋及坎门礁等处,击沉倭船5艘,擒斩倭兵十余人,自此倭患平息。
民间有传说,当年戚继光设伏坞根岭时,曾在这水井边上磨刀。为纪念戚大将军和抗倭战绩,大地山村村民一直保留着这口小水井,对今人来说,这是穿越坞根岭的额外收获。
从温峤镇梅溪上山,到坞根镇寺基村下山,走快一点,一个小时可以搞定;一路看来一路拍,三个小时足亦。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