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说的流注是什么是怎么形成的

治疗白癜风的著名专家 http://hunan.ifeng.com/a/20170705/5797804_0.shtml
流注,这一古老而又深奥的医学概念,其形成原因颇为复杂。据《外科枢要·流注》所述,其主要根源在于“元气亏损”,但导致元气亏损的因素却多种多样,诸如感受外邪、饮食劳倦、七情不调、房劳过度以及长期处于阴湿环境等,都可能成为流注的诱因。在中医理论中,外邪入侵是引发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当人体受到风、寒、暑、湿、燥、火等外邪侵袭时,若正气不足,便难以抵御,从而导致元气受损,气血运行失常,进而引发流注。此外,饮食劳倦也是导致元气亏损的常见原因。不合理的饮食习惯,如暴饮暴食、偏食挑食等,都会损伤脾胃,影响气血生化,导致元气不足。而过度劳累,无论是体力还是脑力劳动,都会消耗大量元气,长期如此,必然导致元气亏损,形成流注。七情不调,即情绪失控,也是流注形成的重要因素。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情绪变化,若不能得到及时调节,便会损伤脏腑,影响气血运行,导致元气亏损。至于房劳过度,则是过度消耗肾精,导致肾元亏损,进而影响到全身的气血运行,从而引发流注。最后,长期处于阴湿环境,湿邪侵入体内,阻滞气血运行,也会导致元气亏损,形成流注。因此,在临床上治疗流注时,需要根据患者的脉证进行辨证施治,针对其元气亏损的根本原因,采用相应的方法进行调理和治疗,以达到恢复元气、调和气血、治愈疾病的目的。

(1)元气亏损证:

四肢颈项等处漫肿,或有结块,或有疼痛,此等症状常见于体虚气弱、脾胃功能失调的患者。此类病患常常饮食少思,食欲不振,营养吸收不良,导致正气不足,邪气易侵。若病情进一步发展,甚至可能出现溃破不收、久治不愈的情况,给患者带来极大的身心困扰。针对此类病症,中医强调温补脾胃,益气养荣,以固本培元,驱邪外出。益气养荣汤便是治疗此类病症的经典方剂,该方由人参、茯苓、陈皮、贝母、香附、当归、川芎、黄芪、熟地黄、芍药、甘草、桔梗、白术、柴胡等多味中药组成,各药协同作用,共同发挥温补脾胃、益气养血的功效。其中,人参、黄芪大补元气,固本培元;茯苓、白术健脾和胃,促进食欲;当归、熟地黄补血养血,滋阴润燥;川芎、芍药活血止痛,化瘀消肿;陈皮、贝母、香附理气化痰,疏肝解郁;甘草调和诸药,桔梗引药上行。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养荣、温补脾胃之功,使正气充足,邪气自退,从而达到治疗四肢颈项漫肿、结块疼痛、饮食少思等症状的目的。因此,对于四肢颈项等处出现漫肿、结块、疼痛等症状的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辨证施治,选用益气养荣汤等方剂进行温补脾胃、益气养荣的治疗,以恢复身体健康。

(2)外感风寒,余邪未尽:

有外感病史的患者,常常因为外感邪气侵入体内,导致体内阴阳失衡,从而引发一系列症状。当患者出现发热恶寒的情况时,往往意味着邪气正盛,正气与之抗争,正邪交争之际,便会产生恶寒发热之感。而患瘰疬流注者,则是由于外感邪毒,或痰火凝结,导致气血不和,痰浊瘀血互结于颈项、腋窝等处,形成瘰疬,甚或流注他处。对于此类病症,中医经典方剂小柴胡汤常被视为有效之方。小柴胡汤能和解表里,疏肝和胃,对于外感病邪导致的发热恶寒症状有良好疗效。然而,针对瘰疬流注的特殊病情,单纯使用小柴胡汤尚显不足,故需加以加减。加入羌活、川芎等药,可增强方剂祛风除湿、活血化瘀之力,白术、枳壳等药则能健脾和胃,调和气血,使药效更为全面。若患者病情偏于寒性,则需选用更为温阳散寒的方剂。此时,人参败毒散或内塞散等方剂便成为不二之选。人参败毒散能益气解表,散寒祛湿,对于外感风寒湿邪所致的恶寒发热、头痛身痛等症状有良好效果。而内塞散则集温阳散寒、益气养血、祛风除湿等多种功效于一体,对于寒性瘰疬流注患者尤为适宜。附子、肉桂等温阳散寒之药,能助正气驱逐体内寒邪;赤小豆、甘草等解毒利湿之药,则能清除体内湿浊;黄芪、当归等益气养血之药,则能增强体质,从根本上改善病情。

(3)气机郁滞证:

有发怒或抑郁病史者,常常因情志不畅导致气机郁结,胸膈不利,常感胸中憋闷,呼吸不畅。若病邪深入,则可能出现胁下肿痛,疼痛走注不定,如游丝般难以捉摸。此外,由于气机紊乱,脾胃运化功能受损,患者往往伴有呕吐不食等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针对此类病症,中医常用方脉流气饮进行治疗。该方以紫苏、青皮等药材疏肝解郁,当归、苍术则能活血化瘀,乌药、茯苓则有利水渗湿之功。桔梗、半夏、川芎、黄芪等药材则共同调和气机,使得气血运行畅通。枳实、防风、陈皮等药材则能消积化滞,甘草调和诸药,木香、大腹皮、槟榔、枳壳等则能行气止痛。生姜、大枣则能调和脾胃,增强药效。疮科流气饮则是针对疮疡类疾病而设,其中桔梗、人参、当归等药材能补气养血,官桂、甘草则能温通血脉,厚朴、黄芪、防风等则能健脾益气,紫苏、芍药、乌药等则能疏肝解郁。枳壳、槟榔、木香等药材则能行气导滞,川芎、白芷则能祛风止痛。综上所述,无论是方脉流气饮还是疮科流气饮,均是通过调和气血、疏肝解郁、行气止痛等多种手段,达到治疗发怒或抑郁病史所致胸膈不利、胁下肿痛、走注疼痛、呕吐不食等病症的目的。在实际应用中,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加减化裁,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4)血癖凝滞证:

曾经遭遇外伤,致使筋骨受到损伤,疼痛不已,令人难以忍受。这种外伤若未能得到妥善的治疗和调养,便容易形成瘀血不散的状况,进一步引发肿毒之症。肿毒一旦形成,不仅会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还可能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甚至可能威胁到生命安全。针对这一病症,中医理论中,有一剂良方名为黑子丸,其药效卓越,对于治疗外伤所致的筋骨疼痛、瘀血不散及肿毒之症有着显著的疗效。黑子丸的配方极为讲究,其中包含了百草霜、芍药、赤小豆、白蔹、白及、当归、川乌、骨碎补、南星、牛膝等多味药材。这些药材各自具有独特的药效,经过精细的配伍和炮制,能够共同发挥出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作用。百草霜具有清热解毒、止血生肌的功效,能够有效缓解外伤所致的肿痛;芍药则具有养血柔肝、缓急止痛的作用,对于筋骨疼痛有着良好的治疗效果;赤小豆则能利尿消肿,帮助排出体内的瘀血和毒素;白蔹和白及具有收敛止血、消肿生肌的功效,能够加速伤口的愈合;当归和川乌能够活血化瘀、通经止痛;骨碎补、南星和牛膝则能强筋健骨、祛风除湿。综上所述,黑子丸作为一剂活血化瘀的良方,在治疗外伤所致的筋骨疼痛、瘀血不散及肿毒之症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通过合理的用药和调养,患者能够逐渐恢复健康,重获生活的乐趣。

(5)痰湿蕴结证:

脘痞腹胀,此症常见于脾胃不和,气机失调。患者常觉胸膈满闷,仿佛有重物压迫,腹部膨胀不适,如鼓如胀。这些症状,往往伴随着痰涎壅盛,即痰湿积聚,难以排出。痰湿内蕴,既可导致气机阻滞,也可加重脘痞腹胀之感。痰涎壅盛之时,患者或有咳嗽,或有喘息,甚或二者兼有。咳嗽之声深沉而有力,仿佛欲将胸中积痰咳出;喘息则时轻时重,仿佛气息难以接续。这些症状,无不反映出痰湿之邪对肺脏功能的严重影响。此外,患者还可能出现梅核气之症。梅核气者,咽喉似有梅核梗阻,吞之不下,吐之不出,令人倍感痛苦。此症虽非大疾,但亦令人难以忍受。在痰湿内蕴的影响下,患者往往食欲不振,恶心少食。食物入口,难以下咽,或食后欲吐,长此以往,必然导致营养不良,身体虚弱。针对上述诸症,中医推荐使用四七汤进行治疗。四七汤由紫苏叶、厚朴、茯苓、半夏、生姜、大枣六味药组成。紫苏叶辛温解表,宣肺化痰;厚朴苦温燥湿,行气消胀;茯苓甘淡渗湿,健脾和胃;半夏辛温燥湿化痰,降逆止呕;生姜辛温散寒,温中止呕;大枣甘温益气,调和药性。诸药合用,共奏宣肺化痰、行气消胀、健脾和胃之功,使痰湿得化,气机得畅,诸症自除。

(6)湿毒蕴结症:

外感风寒湿毒,乃人体遭受外界风、寒、湿等病邪侵袭,致使体内正气受损,气血运行不畅,进而形成湿毒之患。此类病症常见于体质虚弱、阳气不足之人,表现为恶寒发热、关节疼痛、肌肤麻木不仁等症状。治疗此类病症,需以疏风散寒、祛湿解毒为要,方能正本清源,恢复机体健康。湿热化毒,则是体内湿热之邪过盛,郁而化热,进而形成热毒。此症多见于夏季暑湿之际,或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以致湿热内生。临床表现为口苦口干、小便短赤、大便秘结、皮肤红肿热痛等。治疗湿热化毒,需清热利湿、解毒排脓,以达到消除病邪、恢复健康之目的。脾虚湿气逆于肉理,是指脾气虚弱,运化失职,致使水湿内停,湿邪泛滥,进而侵及肌肉纹理。此类病症常见于饮食劳倦、思虑过度之人,表现为肌肉酸胀、肢体沉重、乏力倦怠等。治疗脾虚湿气,需健脾益气、化湿通络,以增强脾气,恢复水湿运化功能。对于上述外感风寒湿毒、湿热化毒及脾虚湿气逆于肉理等病症,宜采用疮科流气饮、二妙散、六君子汤等加减治之。疮科流气饮可疏风散寒、祛湿解毒,适用于外感风寒湿毒之症;二妙散清热利湿、解毒排脓,适用于湿热化毒之症;六君子汤健脾益气、化湿通络,适用于脾虚湿气逆于肉理之症。加减运用,可使药效更加贴合患者具体病情,提高治疗效果。以上几个证型往往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交织、互为因果。如脾虚湿滞,便可能因湿邪内蕴而引发气滞血瘀;而气滞血瘀,则可能进一步导致肝郁脾虚等证型。这种复杂多变的病理机制,使得治疗过程也变得错综复杂,需要医者审慎分析,不可单凭一法而轻率从事。一般而言,流注之证多源于情志郁结或暴怒伤肝,或是脾气虚弱,湿气滞留于肌肉纹理;或是肌肤腠理疏松,寒邪乘虚而入,客于经络;或是因意外跌扑损伤,或产后瘀血未净,导致瘀血流注关节;或是伤寒余邪未尽,以致酿成此患。所有这些,皆因人体正气不足,使得邪气得以乘虚而入。在治疗上,医者需根据病情之虚实,辨证施治。对于情志郁结者,宜疏肝解郁;暴怒伤肝者,则当平肝息怒;因跌扑损伤或产后瘀血所致者,当活血化瘀,散瘀止痛;脾虚湿滞或肌肤不密者,则需健脾除湿,固表御邪;对于伤寒余邪未尽者,则应调和营卫,解表散寒。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固护元气始终是治疗的关键所在,同时辅以针对具体见证的药物。若病情日久,疮口寒冷,可用豆豉饼或附子饼于患处艾灸,借其热气以散寒邪;若疮口有脓管或瘀肉,可用针头散(由赤石脂、乳香、白丁香、白砒、黄丹、轻粉、麝香、蜈蚣等药组成)敷于疮头瘀肉之上,使瘀肉自化,对于疮口久不愈合者尤为适宜;此外,还可使用三品锭子(含白明矾、白砒、乳香、没药、牛黄等药)纳入疮内或敷于疮上,以化腐肉、止疼痛。在治疗过程中,除了内服药物以调理脏腑功能外,恰当的外治法亦不可或缺。通过内外合治,相辅相成,有利于提高临床疗效,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流注之病,其证候以虚证为多,然亦不乏实证之存在。在治疗上,古人强调以补剂为主,兼以祛邪之法,旨在调和阴阳,平衡气血,以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然而,这种治疗思路与后人的认识在某些方面确有不同之处,这也体现了医学知识在历代传承中的发展与演变。高锦庭曾言:“夫流注之病,关键在于辨其阴阳,明其虚实。”此言深中肯綮,揭示了流注治疗的要领。若病因于外感风寒、客热,或暑湿交蒸,致使邪气内不得入脏腑,外不能越皮毛,只能行于营卫之间,阻于肌肉之内,或发于周身数处而为流注。此属实邪阳证,其色虽白,却不可误认作阴证虚证。在治疗时,医者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灵活运用补剂与祛邪之法。对于虚证患者,应以补养气血、调和阴阳为主,辅以祛邪之药,以助正气恢复,驱邪外出。而对于实证患者,则应以祛邪为主,辅以补剂,以防止邪气进一步损伤正气。由此可见,流注之病虽以虚证为多,但实证亦不可忽视。在治疗上,需根据病情灵活变通,既要重视补剂的运用,又要兼顾祛邪之法,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这种治疗思路不仅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特色,也为后世医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初起或多处继发者,治疗之时,医者通常遵循实证的治疗原则,即针对患者表现出的具体症状与体征,从阳证的角度进行论治。这是因为,在疾病初起或继发多处的情况下,机体往往呈现出较为明显的阳性病理反应,如红肿热痛等,因此需从阳证入手,以清热泻火、解毒排脓为主要治疗策略。然而,随着疾病的进展,若溃后确实出现气血虚弱的症状,如面色无华、神疲乏力、脉细弱等,此时则不能仅局限于清热解毒,而应兼顾补益脾胃、养阴生血之法。这是因为,气血乃人体之根本,若气血虚弱,则机体难以抵御病邪,疾病也难以康复。薛氏在治疗此类疾病时,一贯主张以托里为主,补气为辅。他认为,补气是增强机体抵抗力、促进疾病康复的重要手段。同时,他驳斥了“气无补法”的俗论,强调补气并非无用之功,而是符合中医逻辑和临床经验的。值得注意的是,薛氏的补气论并非一味地强调补气,而是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特点,灵活运用各种治疗方法。对于热毒内盛者,他并不排斥使用黄连解毒汤、内疏黄连汤、犀角地黄汤、普济消毒饮等寒凉药物,以清热泻火、解毒排脓。这种治疗策略既体现了薛氏对中医理论的深刻理解,也展现了他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灵活的应变能力。#深度好文计划#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odihuang.com/mhjz/1291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