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觉得艺术、哲学都是无用的,但在很多生命里,却是可以救赎的。
艺术对他们来讲,是发自内心的呼喊,自然地迸发出来,驱走心头的黑暗。
与此同时,他们也将这种生命的神迹,透过艺术,发出耀眼的光来。
草间弥生就是这样一位女神般的存在。
▼
她这一生,从不看他人的艺术,不看电视,不看别人的画、小说,她只看自己的画,自己写的诗和自己出的书,换句话说,她的一切艺术灵感,都来源于她自己。
蔡康永老师这样比喻:“草间弥生不知是在哪面墙上钻了一个洞,窥知了造物者的某个手势或背影,她从此寄居这面墙上,在两个世界间来回顾盼。”
她的奇迹,与很多艺术家一样,也是根植于生活,脱胎于苦痛的。
年,草间弥生出生在日本长野县松本市的一个富裕家庭,在她母亲的眼里,自己的女儿将来不应该是画画的,而应该是收藏画的。父母经常性的争吵常常使她陷入精神上的恐惧,有一天,女孩开始出现一些幻觉:“我看见桌子上铺着一条红花桌布,然后环视四周,发现屋顶、窗户以及柱子上都是同样颜色的花。整个房间、整个身体都淹没在这些花色之中,自我完全消失殆尽。”可这在母亲眼里,也都是孩子的谎言罢了。无处安放的恐惧和寂寞,终于只剩下绘画这一个出口了:“我沉浸到绘画中,并由此感到无上的幸福。”
从她10岁时为母亲画的画像,不难看出她眼里世界的样子——无限的圆点、无限的网,而这也就是造物者留给她的那一个洞吧。
这一切改变了她看待世界的方式,也由此形成了她全部的价值观,万物皆可消融在圆点里,包括自己,包括自己恐惧的一切。“圆是平面的,且没有活力;而圆点则是立体的、无限的。而且,圆点还象征着生命。这是我最核心的哲学。”当获得了这个全新的视角,只要有艺术为伴,她已经准备好,面对任何困难,去到任何地方。
年,26岁的草间弥生在旧书店发现了美国女画家乔治亚·奥基弗的作品,并开始通过写信向乔治亚·奥基弗寻求帮助:“虽然我在远方,虽然我在艺术的道路上才刚刚起步,我还是恳请你为我指路……”对方深受感动,并回信表示愿意在美国推荐她的作品。离开,对于她来说,没有任何的不安,因为“对于她来说,日本这个国家过于小小、卑微,封建思想浓厚,对于女性的蔑视随处可见。她的艺术需要更加自由、更加广阔的世界。”
现代艺术之母:乔治亚·奥基弗与她的天价作品
▼
年,草间弥生拿到了去美国的签证,开始了全新的生活。在她的小说《中央公园的毛地黄》中,可以看到她初到美国的经历:“孤独潦倒,身无分文,夹着自己的画在城市中的画廊间穿梭;由于不懂英语,这个小个子、相貌并不出众的东方女人卖掉一张作品都异常困难;在租住的公寓里,半夜会被冻醒,一直画画到天亮;在街边的垃圾篮中拾起鱼头和丢弃的烂菜叶,并用这些材料熬一碗热汤。”
我想她的困苦不仅仅是不懂英语、孤独潦倒,还因为她的前卫性,这位亚洲女性,已经先于美国几十年,走在了即将到来的暴风骤雨之前,而当时的人们,还没能完全敞开心扉,看到她的价值所在。
在20世纪美国的整个60年代,这个瘦小的身影,一直非常卖力地证明自己,也同时,成为了波普艺术的先驱之一。
年10月,长约10米的《无限的网》在纽约诞生,“我发觉所有的东西——包括我在内——都包含在网中,我们只是网中的一个网眼。”“统御整个画面的暗示和静谧使人们的精神进入‘无’的境地。这些都蕴含着某种预言,即后来‘零艺术运动’将在欧洲兴起,以及继抽象表现主义之后波普艺术运动将在纽约成为主流。”
除了“无限”,“自我消融”也是草间弥生非常感兴趣的主题,或是最爱的主题。
年12月,草间弥生在纽约举办了一个题为“积聚:千舟连翩”的个展,也是第一次向观众展示了她的装置艺术:通过大量的重复,将代表暴力、战争的阴茎模样的软雕塑塞进船里,摆满了整个房间,船只周围的天花板、墙壁上贴着张海报,海报上是船只的黑白照片,所有人都淹没其中,其中应该也包括安迪·沃霍尔。
这一时期,她同时投身到了以性为主题的各式事业和运动之中,因为她认为“饥饿与犯罪、战争相关联,同样,性压抑扭曲了人的本来面目,成为将人类驱赶到战场上的一个间接原因。”人们可以通过艺术,消融对暴力、战争的恐惧,但更应该做的,是彻底地解放人性。
60年代末,草间弥生发起了大量的偶发艺术:年,草间弥生疯狂组织“人体炸裂”的系列裸体集会后,迅速成为美国媒体追逐的对象;年,在纽约MOMA的一次展出之后,草间弥生成为《纽约时报》的封面人物,其头版图片的副标题却是“但这是艺术吗?”。
经过了一段较为激进的自我表达时期,草间弥生在年,带着对约瑟夫·柯奈尔的慰藉之情,回到了日本东京,开始了长久的精神疗养院生活。
美国艺术家约瑟夫·柯奈尔是她一生中难得的精神伴侣
▼
“他每天写信给我,打无数个电话给我,在电话中呼唤我,以至于有人问我,电话是不是坏掉了。我说,不是的,是因为他一直在和我通话。”草间弥生后来回忆,柯奈尔有一天,竟然给她写了14封信。自上世纪60年代认识后,两人一直相伴,耄耋之年,约瑟夫劝慰年轻的她:“对‘死’根本不用怕,那就像是从这个房间进入隔壁房间一样。”
年约瑟夫·柯奈尔去世,想必她的内心,有许多的不舍与痛苦,也导致她的身体和精神每况愈下。
回到日本,草间弥生将更多地精力放到表现生、死、爱这些主题上面,并始终在探索新的表达方式。她从艺术中找到了一种永恒“我要让更多的人观看到我的作品。为此,我又数不胜数的工作必须要做。一想到这一点,我就十分珍惜分分秒秒,要将所有的时间都花费在创作上。”
在疗养院期间,草间弥生除了吃饭、睡觉几乎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创作上,一画就是四十几年。她开始重识母语,作诗、写小说,她开始尝试不同的画种,开始做大型的屋外雕塑和装置艺术,也慢慢地开始画一些具象的东西并使用斑斓的色彩。
即使已经如此高龄,她始终如一。“我的生命没有一分一秒离开过创作,无论为此而遇到怎样的艰难困苦,我从不后悔。”
20世纪末期,草间弥生在当代艺术中的重要地位已经被充分认可,她是第一位单独代表日本参加威尼斯双年展的女性艺术家,国内外的多次展览都在向全世界诉说“她是从抽象表现主义到极简艺术的过渡性人物,是当代艺术史上的重要艺术家。”一直到今天,她的每一次展览,拍卖的每一件作品,都可称得上是站在了当代艺术界的顶峰。
现在,她是我们心中的圆点女王,希望几百年后或是永远的永远的永远,正如她自己希望的那样,她的艺术能够“向更深、更宽阔的地方,积蓄比现在更大的能量,一直飞向宇宙的苍茫。”
参考资料:
《草间弥生圆点女王》草间弥生著,周以量译,中信出版社,年
知乎:如何评价艺术家草间弥生?
版权声明
疯兔艺术原创绘制
平台转载请联系我们
投稿/转载请联系Ft_art
.南昌白癜风陕西治疗白癜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