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t中医基础7

◎甘草

甘草「生用泻火,炙用补中」,用甘草泻火,和用苦寒药泻火是不一样的。甘草、黄芪、人参同用,那是「甘温除大热」,元气够,抵抗力好,自然就不会「发炎」也就是「上火」。而单一味生甘草的泻火,与其说它是「泻」,不如说它是「缓」。就好像西药中的类固醇那样,一投下去,细菌也变慢动作,身体的反应也变慢动作,大家都慢了,气氛就没那么火爆了。它消炎的作用虽很好,但副作用却也和类固醇差不多,大量久服也会变月亮脸。

至于它「解诸毒」的效果,也可以说一部分包含在「缓」的效果之中。另外就中医的思考,则与它的「甘」味有些关系。像日本人古时候,如果中了河豚毒,就要把人头以下埋进土里过一宿,说这种「土气」可以解毒。而地球这一大块「土」,的确,很多毒素埋进地下之后,过很多年,也就分解掉了。这是土的性质。而甘草是诸药中之至甜者,所以也具有这种「土性」。

各种力道猛烈的药,不论寒热,加了甘草(生炙皆有此效),它们的力量就会变温和一些,这是甘草的「缓」性调和于其中故。而甘草又叫做「国老」,也就是朝近中侍奉过两三代君主的老臣。这种人,在故事中,多半是「和事佬」,总是在排解纷争。一帖方中加了甘草,它就会像个和事佬一般,居中做协调人,让桂枝做桂枝该做的事,芍药做芍药该做的事……各尽其分而不相争。这个药性,相信大家也都晓得。

用炙甘草这味药,当然,也可以说是同时有用到它缓诸药、调和诸药、补中焦脾土元气……这好几个层面的药性。不过,其实,在不同方剂不同的甘草用量中,可以看出该方所「取用」的不同层面。

伤寒方中,甘草有用四两的(甘草干姜、芍药甘草、甘草泻心、炙甘草汤等),有用三两的(理中、小柴胡汤、柴芍草枳汤〔四逆散〕),有用二两的(桂枝汤系、四逆汤、白虎汤、桔梗汤等),有用一两的(麻黄汤、调胃承气汤等)。

最简单可以看出来的是:如果只是要它「缓诸药」的药性,那放一两就可以了。而如果主力是要用它补中焦,通常是三两起跳(当然还是有例外,如〈厥阴〉黄连茯苓汤,人虚者加甘草二两)。

于是,许多方剂中的「二两」就变得有些不可解了。是「要补又不能太补,要缓又不可太缓」的意思吗?当然这么想也是可以的。

但,在不少「二两炙甘草」的方剂中,更可以从中揣摩出甘草除了前述药性之外的另一种特殊药性──「定方位」。

怎么个「定方位」法呢?就是,有了这二两甘草的「土」气,其它的药物,就会以此为坐标轴,而分得清「上下」的方向,药性轻于甘草的就向上,药性重于甘草的就向下,整个药方的作用点,会变成「先以脾胃为集合点,再各自出发去做各自的事」。

也就是说,二两及二两以上的甘草,使用的时机,多半是「能抓得准病邪的位置」的情况。如果某种病、证,是病位「不确定」或「不存在」时,甘草就有去除的可能。

病位「不存在」的代表,是白通汤和乌梅丸。之所以不存在,是因为「阴阳离决」(参考《整合中医学年刊》第五期),寒处大寒,热处大热,彼此各据一方不相接触,这种时候,刚好位在中间的甘草,踩在没人相斗的空洞区块中,则无所用武之地。

病位「不确定」者,简单来说,即是「有病则病受之」之方,让药自己去找病,不先给多余的方向提示,免得反而走错路。因为没有甘草的方子太多了,在此无法一一列举,只随手捻几个例子来看看:麻黄汤只有一两甘草,所以,药的作用方向不确定,你要用来开肺也行,要用来宣肾治感冒并发急性肾炎、蛋白尿也行(皮沙士教的刘渡舟用法);真武汤无甘草,其中药味可以自由排列组合,变成了「治病种类最多」的奇妙方剂(详细于本文下篇〈五脏调律〉再述);治血痹的黄芪五物汤,它痹不一定是痹手还是痹脚,去甘草除了之前所述解除对桂枝的束缚之外,同时也解除了对特定作用点的限制;薏苡附子散,胸中湿寒之气压住心脏乃至闷痛,散剂的意义乃是要它一入喉就药力炸开,不得以脾胃做起点,故不用甘草;麻黄附子细辛汤以肾区块做起点,不用甘草(尚未入里时,则可用麻黄附子甘草汤);受惊留下的伤痕「惊痰」可能在任何地方,故柴胡龙牡汤不定方位,让它自己去找病……。

当然,因不欲其药性过缓而不用甘草的方,当然更是多了,只是这种的读者一看就会明白,故从略不提。

其实,桂枝汤本身并不是发汗药。桂枝汤服下后,除了啜粥充谷气以助汗之外,还要盖点东西,把汗微微逼出来,这样,经过前述五味药的力量,就可以以那几滴汗做媒介,而把风邪驱出体外。如此,就功德完满了。

这,与其说是「药效」,读者会不会觉得,感觉起来,也很像是一种「内功」呀?

桂枝、芍药画出了一个动脉出、静脉回的大圈圈,大圈圈中又包含了姜枣入营出卫的小圈圈,再加上甘草为这两个圈圈定出一条地平线……嗯!果真很像是一个古写的「旦」字哩!难怪《汤液经法》桂枝汤的原名就叫做「小阳旦汤」!(这是JT的个人自由联想了……)

像张元素治外感的九味羗活汤,或更早宋朝严用和《和剂局方》治伤风诸经头痛的川芎茶调散,所显现的是另一种思考。羗活汤或茶调散,用的都是入诸经的驱风药,是「用药归经」理论的一种实践,这是时方派用药的主导性思考之一。

然而,桂枝汤,则是「辨证」必仔细推敲出病在哪一经,用药却不必随经,从营卫之气的这一头「脾胃」把药力从营分送进去,再由营入卫,解掉卫分的风邪,同时也就治好了卫气的另一头「太阳经」中的病毒(严格来说,好像是营血出于脾,而卫气出于太阳经?)。与曹颖甫齐名的伤寒家陈伯坛,于其《读过伤寒论》中言桂枝汤乃「从太阴底面以开太阳」,庶几得之,真乃卓见。

那么,你说,桂枝汤,到底入不入「太阳经」呢?有过两次,JT脚的小趾发痛风,想想小趾在太阳经上,就吃了点桂枝加桂汤,两次都是几秒钟就好了。我想,果然是可以循此路而调理太阳经的吧。

和读者一帖桂枝汤就讲这么许久,也真是辛苦读者了,不过,是否,再回头看看前前段《医宗金鉴》、《医方集解》对桂枝汤中诸药的认识,就会发现,经方派和时方派眼中的每一味药,真的颇有不同之处。

下篇〈五脏调律〉—待续

药势问答录:

1、老师之前在留言板说今年木运不及,我感觉确实如此。我身体肾阴虚致肝郁脾虚。最近消化不良,屁多,大便不成形,用健脾的香砂六君丸和消食的保和丸不效。于是想到用老师推荐过的小建中汤“治肝虚乘脾,五脏皆补”。我发现它确实对消化很有帮助,但是却加重了肝郁的情况:尿黄,敏感,夜梦纷纭等。原来是因为今年木运不及,所以容易导致肝郁化火吧。

JT老师,我的问题如下:如果我还想继续用小建中的话,是否佐一些凉肝散肝的连翘、茵陈等,效果会比较好呢?

回复:

我的话,会加多量的黄耆和少量的柴胡。(黄耆补肝之说在目前的经方本草课有教),但如果真得肝阴虚得很害,吃了柴胡剂反而变严重的话,班上的同学是用「一贯煎」好起来过。但一贯煎蛮阴寒的,我吃到第三帖就拉肚子了。我用一贯煎主要的原因是:阴虚就要用滋阴的药,茵陈、连翘都是用来泻实热的药,如果本是虚证的人,我就不会加这些药。

这是在说一个理论范畴的问题,不是建议你要吃什么药。日常饮食习惯我不熟悉的人,我想,诚实讲,我也开不出药。

凡是吃补药,平日就不可吃水果、喝冷水,这是基本中的基本,不然补不进去都弹出来反上火。

------------------------------------------------------------------------

2.留言主题:关于小建中汤一问...(续)

上次说到我的身体情况,JT老师如果感兴趣可以看看我自己的分析。首先肝肾阴虚的底子是有的,表现为两鬓、头顶较多白发;然后有肝脾不调,代谢缓慢,表现为消化不良,不爱喝水,脸上痘印挂了一年多了;还兼有热象,比如易发青春痘,尿黄等。舌体胖有齿痕,苔白腻。把脉是右手弦滑,左手弦细尺弱,右大于左近一倍。以前看过的北京老中医说邪火太盛,用一派清热去火的中药,我觉得这就是虚虚之戒,犯了理论上的错误了。

但是用小建中、肾气丸等热药,又会引起夜梦多、睡觉抓头发等情况,然后我就看到自己左手大拇指的半月痕会一点一点的缩小……看来我也不是纯属虚证,而是虚实夹杂呢。

就说到这里,待配药之后我再来反馈。在小建中汤里加黄芪柴胡以行气,我觉得是个办法。黄芪补肝之说,以前没有听说,但我想,肝代肾行气,黄芪补三焦营卫之气,能减轻肝脏负担,从这一方面来讲可以说是黄芪补肝了。至于柴胡劫肝阴,我觉得可能是用柴胡根的关系,《本草问答评注》中有论述说柴胡应该用茎叶或全草的。

版主回复:

不能在网上给人开处方,所以请容我保留一些地说:你的右尺脉有滑象吗?如果有,要想个法子把右尺的湿热去除了(而又要做到不伤元气,这有点难度的)尿都不黄了,才能进补。不然,无论是小建中、肾气丸,或如何加减,恐怕都不算正确。

------------------------------------------------------------------------

3.留言主题:真武汤

JT老师你好:

我前天晚上开始发烧,昨天整天都在烧,退烧了不久之后又会发烧起来,也因此留了很多汗后来吃了真武汤之后终于不再烧了,其它头痛,身痛的症状也一并消失,真是很有效.可是却发生心脏部位痛的情形,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流太多汗的关系(汗为心液)?

版主回复:

其实从你的文章,看不太出来你为什么要吃真武汤的理由,也没有脉象,看不出在生病的你是怎样的体质状况。以方程式来说,(X+汗)+真武汤=心痛。在不知道X是什么的时候,我甚至不会晓得你吃真武汤是吃对还是吃错,更不可能晓得和出汗有没有关系。这是一个你提问的逻辑本身的无可奈何。

而且,不晓得你是不是我班上的学生,如果是,以伤寒论来讲,发汗多的心阳虚会表现成什么症状呢?是不是比较可能会是「叉手自冒心」等等而非心痛呢?而心痛,是不是比较接近「胸痹」呢?那,胸痹的病因是什么呢?可以用「汗为心液」这种不相干的理论来代入的吗?

如果大家愈熟悉伤寒杂病论,就愈会晓得,一般论的五行五脏相推,很多都是害人医术陷入迷魂阵的黑话。

------------------------------------------------------------------------

4.使用附子.桂枝.甘草需注意

附子本身具补阳作用.补内(肾).补外(心)皆可.但必须依其引经药而起作用.桂枝为心.肝两经用药用于阳虚证.对于心阳虚(心脏衰弱.汗自出.脑神经衰弱.心脏无力.动脉循环不良.头晕)有效。

杰克先生所用的处方.附子.甘草.桂枝.白朮显然用于治疗心脏衰弱.肢寒生冷.自汗心悸.胸闷等症.而附子需炮制方可使用(避免起毛地黄副作用).且甘草需使用炙甘草(生甘草含类固醇成份)具有安神定心作用.本方不得用于贫血患者.乃因炮附子补阳过强)所以贫血患者服用后会造成头晕.头痛.四肢无力.手脚麻木.心跳过快.呼吸困难.此症非药物所致.实乃变证不清.所致之副作用。

------------------------------------------------------------------------

5.留言主题:今天试吃了接近于标准程序的桂枝汤

上班吹空调着了凉,自动流了一天的清水鼻涕,一直打喷嚏,头也晕晕的蒙蒙的.披了衣服还是冷.回家以后不敢多吃饭.最爱的鸡也不敢吃.赶紧把储藏的药材翻出来,用小铜秤按照书上的标准计量秤了一锅子.按照JT老师教的方法煮,喝了一小碗,然后又喝了一碗温温的粥.就觉得胃里面一大团暖暖的.之后披着羊毛衫等了3秒钟左右,就发了汗.忽然头不晕了,鼻涕也停止了。感觉轻松了些.鼻子还是隐约有些想打喷嚏.似乎我想如果明天早上也不流鼻涕了.应该就算好了吧.西西.

因为听JT老师说现在大陆出产的药材品质都不太好.所以偶怕效力不强,就没有用老师说的按比例缩小版.好像效力是满强的.恩,前面发作的时候晕乎乎的忘记搭脉了.喝完药才想起来.赶紧搭了一下.觉得比平时有力一点点,摸起来也粗了一点点,也许是药在发挥效力吧.唉,没有经验呀.恩由于一直有失眠的问题,所以顺手分别加了10克龙骨和牡蛎.

------------------------------------------------------------------------

谈菊花

菊花性味.归经:驱风湿.补肺肾.明目

性凉.味辛.甘.微苦.归肺(能透肌表.散风热.清头目而止头疼).肝(苦味降泄.抑肝阳实.肝阳上亢或肝风内动之头晕高血压).胃(甘寒益阴.补肝肾阴虚)经.

炮制应用:

生用:疏散风热.清热解毒强.常用于风热感冒.温病初起.仓疡肿毒.

炒用:性为寒近平用于肝经风热或肝火上炎之目赤肿痛.肝风头痛或肝阳上亢之头痛眩晕.

临床应用:

白菊花.黄菊花疏风散热.清肝明目.清热解毒.可用于治疗外感风热.肝火.肝阳.阴虚.血虚之眩晕.目疾.白菊花味甘.清热力稍弱.能益阴.长于养肝明目.黄菊花味苦.泄热作用较强.也菊花清热解毒.消肿作用强.多鲜用捣烂取汁外敷.对于仓疡肿毒疗效佳.

现代临床药理作用:

菊花与薄菏

抗病原体: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痢疾杆菌.大肠杆菌.伤寒副伤寒.霍乱弧菌.绿脓杆菌.结核杆菌.各类癣菌等皆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可增加冠状动脉的血流量(尤其是狭心症者).

菊花浸膏有解热作用.对低压缺氧有抗缺氧作用.

菊花煎剂可使血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增加.能消除SOD.降低过氧化脂浓度.

临床选药配伍运用

菊花+夏枯草:菊花清肝明目.夏枯草能养肝阴.抑肝阳.泄肝火.两药配用具有平肝泻热.养肝明目的作用.是用肝火上炎之目赤肿痛.头晕目眩等症.

菊花+川芎:

菊花甘寒不伤阴.苦寒而能清热.疏散风热.平肝息风之功.川芎辛塭升散.入肝经血分.善祛风活血止痛.两药配用.既能清气分之热.又可清血之热.其清热祛风止痛之功明显增强.适用风热上攻之头痛面赤者.而血虚头痛者则不宜使用.

菊花+天麻:菊花清肝泄热.天麻养肝血.平肝阳而熄肝风.两者配伍适用肝阳上抗之头痛眩晕.肝风内动之抽搐.小而热痉等症.

------------------------------------------------------------------------

论失眠

病因病机

1.情志所伤:或因情志不遂(阳虚).肝气郁结(阴实),郁而化火,邪火扰动心神.神不安而不寐;或由五志过极(阳实).心火内炽.心神扰动而不寐;或思虑太过(气虚).损伤心脾.心血暗耗(血虚).神不守舍.脾虚生化乏源.营血亏虚.不能奉养心神.

2.饮食不节:肠胃受损.宿食停滞.酿生痰热.痰热上扰(阴实有热.血中二氧化碳过多).胃气失和.致卧寐不安.正如张氏医通.不得卧云:"脉滑数有力不得卧者.中有宿滞痰火.此为胃不和则卧.不安也."

3.禀赋不足.心虚胆怯:平日身体较为阴虚.兼因房劳过度.肾阴耗损(肾阴虚).水火不济(心肾不交).心火独亢(心阳实);或肝肾阴虚.肝阳偏亢.火盛神动(木生火).如景岳全书.不寐所说"真阴精血不足.阴阳不交.而神有所不安其室耳"亦有因心虚胆怯(阴阳两虚).暴受惊恐.神魂不安.以致夜不能或寐而不酣.如杂病源流犀烛.不寐多寐源流说:"有心胆俱怯.触事易惊.梦多不样.虚烦不寐者".

综合上述.失眠病位在心(大脑只活化网状组织为清醒中枢).

其病因虽多.但主要病机为阴阳失调.气血失和.以致心神失养或心神不安.失眠实症多因心火炽盛.肝郁化火.痰热内扰.或瘀血阻滞.心神不宁所致.失眠虚证多因心.脾两虚.心虚胆怯.阴虚火旺.心神失养所致.久病失眠可表现为虚实兼夹.

常见误诊分析:

1.病位变证错误:失眠的主要病位在心由于心神失养或不安.神不守舍而致.但与肝.脾.胆.胃.肾的阴阳气血失调相关联.如急躁易怒而失眠.多为肝火内扰;脘闷苔腻而失眠.多为胃腑宿食.痰浊内盛;心烦心悸.头晕健忘而失眠.多为阴虚火旺.心肾不交;面色少华.肢倦神疲而失眠.多为脾虚不运.心神失养等.医者若一见失眠.便从心来辨证.常导致误诊误治.

2.虚实变证错误:失眠虚证.多属心血不足.心失所养.临床特点为体质瘦弱.面色无华.神疲懒言.心悸健忘.多因脾湿运化.肝血亏虚.肾精不足所致;实证常为火盛扰心.临床特点:为心烦易怒.口苦咽干.便秘溲赤.多因心火亢盛或肝郁化火所致.

临床常见:虚实夹杂证.若不注意结合其它脉证诊断.则可能导致虚实变证错误.

3.忽略从痰瘀变证:失眠久病.可由痰阻或瘀血所致.(略)

4.辨病不辨证.滥用安神药:治疗失眠.常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酌情应用安神之品.若忽略辨证即随意选用安神之品.或实证用滋补养心安神药而助邪.虚证用镇安神药而伤正.则使虚愈虚而邪愈盛.因此.失眠的辨治.应标本兼顾.重本不重标.或治标却忘本都将导致病情贻误.

5.不注意服药方法:服药时间多在午后(午休).及夜晚临睡前各服ㄧ次.服用后注意休息.给予安静睡眠环境.

------------------------------------------------------------------------

再生不良性贫血[临床个案探讨]

病因:

一.老人肾气衰(肾脏分泌之生血素EPO不足(肾阴虚))

二.营养不良(没有摄取优质肉类蛋白质(脾阴虚))注此病患饮食偏素食.

三.疑有营养吸收不良(消化酵素分泌不足及钠摄取不足(脾阳虚)

四.肝脏储存血液能力不足(肝不藏血(肝阴虚火旺))

五.外来化学.物理.生物各种因素或不明原因所造成骨髓造血干细胞及造血为循环环境损伤.导致红骨髓被脂肪所取代(解毒功能不良(肝肾阳虚))[备注:患者尚有RA强阳性反应.IgE太高.CRP上升...这些可归类为化学及生物因素反应]

临床症状:

常见的为三少一多(红血球少.白血球少.血小板少.淋巴球比力相对增多).本病临床症状:脸色苍白.头晕心悸.四肢不温.或手足心热.腹胀便溏或软.神疲乏力.头脸长红痘小包包.严重可见出血现象.

主要症状:

已进行性贫血.出血.反复感染为主.可分急性发作.慢性发生.急性以出血及感染为首起及主要表现.皮肤黏膜出血及内脏出血二者兼具.慢性起病缓慢.长时间都以贫血为首件.偶有皮肤黏膜出血.

治疗原则:

1.肾为先天之本.主精髓=与造血有关(肾精不足)

2.脾为后天之本.主吸收=与营养温养四脏等有关.

3.心以主血行.促进血液循环.心气虚则另血行环慢而瘀滞.以致肝脾破血而脾统摄无权.肝不能藏血.

辨证治疗方针:

ㄧ.肝肾阴虚证:

主证:脸色苍白.心悸无力.气短盗汗.手足心热.口渴思饮(想喝冰水).心烦易怒.失眠睡不着.常有骨蒸潮红.筋紧僵硬疼痛.眼睛干涩难过.皮肤粗糙.指甲苍白.或有出血现象.舌红胎少.脉细数.

治疗:滋阴补肾.益髓造血养肝.

二.脾肾阳虚证:

主证:脸色苍白.食欲不振(没胃口).消化不良.腹胀腹泻.头晕心悸.四肢不温.背恶风寒.腰酸腿软..夜尿多.精神疲劳.嫩.苔薄白而润.脉细而缓.

治法:温脾补肾.生髓养血.

三.肾阴阳两虚证:

主证:脸色苍白舌淡苔白.两色干暗.便溏多尿.心悸气短.手足心热.自汗盗汗.耳鸣耳聋.畏风畏寒.腰膝酸软.神疲乏力.口渴欲饮.鼻衂出血.舌淡苔白.脉虚大而数.

治法:滋阴补肾.益气躁血.

四.瘀血阻络证:

主证:面色晦暗.肌肤甲错(粗糙).皮下有青紫瘀斑.腰痛腿软.经行腹痛.月经量少.经血色案有血块.舌质紫暗(有瘀点).脉沉细或涩.

治法:益气活血.化瘀造血.增加造血功能单味药之功用

ㄧ.补血养血(制造红血球):

人参.太子参.党参.黄耆.何首乌.山茱萸.桂圆.鸡血藤.女真子.旱莲草.鹿茸.皂謇等.

二.壮阳生白(制造白血球):

炮附子.肉桂.苦参.党参.破故纸.鸡血藤.黄耆.虎杖.西洋参.小茴香.石苇.鹿角胶等.

三.养阴生板(制造血小板):

玉竹.黄精.大枣.生地.阿胶.龟板胶.连翘.黄柏.三七.卷柏.石苇.虎杖.等

------------------------------------------------------------------------

吃补药的感觉~

八味肾气汤~煎剂喝下去胸口与背脊有一股暖流,一喝就有感觉,很快我原想是肾气汤热的关系吧,但喝热水是没那种感觉!虽然觉得不好喝,但喝下去后那种暖暖的感觉还蛮爽的

不过吃补药很容易肚子饿~昨天下午一时肚子饿

吃了一碗泡面,结果拉了几次,菊花有灼热感

回复:开什么玩笑!吃补药的人,正餐要吃得很好很好很好是先决条件,哪有人吃补药还吃泡面的!记得啊!正餐都大鱼大肉了,再来吃补药。

------------------------------------------------------------------------

我也谈谈吃肾气丸的感觉

上星期我也第一次喝肾气丸煎药,很不好喝很酸!牡丹皮的味道很重,喝下肚觉得身体洗的很干净身体很清爽!

但是1小时后就膈逆现象~我有加1碗酒耶,下次要喝药怎么办?

喝完后手足心很温暖!没有烦躁感!已持续三天了!我朋友喝只有维持一天手足心温暖!

回复:腻膈:吃一两块锅巴。

------------------------------------------------------------------------

红眼症用药

1.风热赤肿(阴实有热)病毒性引起.角膜炎.结膜炎.巩膜炎.虹彩炎等用药:洗肝明目散.

2.风热肿痛用药:消风养血汤.

------------------------------------------------------------------------

论葛根

生用:善于解肌退热.透疹.生津止渴多用治疗外感风寒证.症见发热恶寒.项背强痛.有汗或无汗者;外感风热证.症见发热重.恶寒轻.口渴.鼻干.目眶痛者;痲疹初起或疹出不畅.

煨制:经煨制后可减轻发散作用.但止泻功能明显增强.多用于湿热泻痢或湿热泄泻.脾虚泄泻.

现代临床药理作用:

1.骨骼肌松弛作用.

2.刺激平滑肌收缩作用(葛根对平滑肌有解痉或松弛作用;具有双向调节作用.

3.扩张冠状动脉血管及脑血管作用.增加冠状动脉及脑血管血流量;同时能减少缺血时乳酸的产生和cpk的漏出.降低心肌耗氧量增加供氧量.改善缺血时心肌代谢及损伤.

4.直接扩张血管.使外周阻力下降.故可降压.高血压患者项强.头胀等症状获舒缓.

5.葛根素能抑制血小板凝集作用.

6.具有广泛抑制交感神经兴奋.故能达到解痉孪作用.

7.解热并轻微的降血糖作用.

8.有抑制痢疾杆菌的作用.

9.对农药有解毒作用.也具解酒作用.

10.明显降低血清胆固醇.

11.对肿瘤细胞有直接杀伤作用.并诱导其它细胞的产生.使免疫有关细胞激活.

12.亦能减轻老年人痴呆进化.幼儿学习障碍能明显改进.

临床选药配伍应用

葛根配丹参:能解肌(骨骼肌放松)退热(汗孔扩张).滋润筋脉;丹参入血分.活血祛瘀.化淤生新.凉血止痛.安神宁心.两药配用.气血同治.生津通脉.祛瘀止痛.适用消渴兼瘀血.项背不适(神经紧张所引起颈背骨骼肌僵硬).胸痹心痛(狭心证)

葛根配黄连:葛根散阳明外热而解肌退热透疹.鼓舞脾味清阳之气而生津液;黄莲苦寒坚阴(收敛)止泻.泻有余之实火(阴实有热).清肠中邪热.两药配用能协调表里.解肌清热.坚阴止痢.适用湿热痢疾.泄泻.痧诊属毒热下陷者.

葛根配柴胡:柴胡引半表半里之邪由表而解;葛根发散表邪而解肌热.两药相须为用.解肌退热.透邪外出之力显著;适用外感表证逐渐入里化热(肌热)而见身热健甚.头痛身痛.无汗咽痛.项背强直等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odihuang.com/mhjz/591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